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谐和(諧和)  拼音:xié hé
调和而不冲突牴触。《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也作「谐缉」。
《分类字锦》:谐和金石(谐和金石)
崔嘏授崔璹给事中等制我有丝纶期尔论驳我有金石资尔谐和无忝官常自贻公议璹可给事中俦可太常少卿
分类:卿监
《漢語大詞典》:谐密(諧密)
谐和。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一:“昔有渔父宿于川,夜半闻水中有弦歌之音,宫商和畅,清弄谐密。”
分類:谐和
《漢語大詞典》:周和
谐和;合谐。 宋 梅尧臣 《击瓯赋》:“音韵周和,非塤箎;上下应作,非鐘罄。”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庶几 夷 惠 ,洪介周和。”
分類:谐和
《漢語大詞典》:萓葶
妥帖;谐和。
分類:妥帖谐和
《國語辭典》:平和  拼音:píng hé
1.平正和谐、调和。《左传。昭公元年》:「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
2.安定、平稳。如:「近来局势平和。」《隋书。卷二○。天文志中》:「斗星盛明,王道平和,爵禄行。」
《漢語大詞典》:鸣和(鳴和)
鸣声谐和的车铃。文选·陆机〈前缓歌声〉:“羽旗栖琼鑾,玉衡吐鸣和。” 李善 注:“ 郑玄 周礼注曰:‘鑾、和,皆以金为铃也。’ 应劭 汉书注曰:‘鑾在軾,和在衡。’”
鸣声应和。 明 赵于礼 《溉园记·中秋烧香》:“怎能得玉斧伐为柯,怎能得簫凤共鸣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生:“方将施刑, 兴 不满志,戛然大号;两墀诸鬼,万声鸣和。”
《漢語大詞典》:克协(克協)
能够谐和;符合;统一。 三国 魏 曹植 《帝舜赞》:“ 顓頊 之族,重瞳神圣,克协顽 瞽 ,应 唐 莅政。” 唐 韩愈 《祭裴太常文》:“兄皆指陈根源,斟酌通变,莫不允符天旨,克协神休。” 明 文徵明 《太仓州重浚七浦塘碑》:“议既克协,乃纠民集财,以是岁十月之隙,蕆事即工。”
《漢語大詞典》:篪埙(篪塤)
(1).篪与埙。皆乐器。《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和通篪塤,比德车辅。” 李善 注引 毛萇 曰:“土曰塤,竹曰篪。”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千钟万鼓咽耳喧,攒杂啾嚄沸篪塤。” 宋 范仲淹 《送河东提刑张太傅》诗:“气同若兰芝,声应如箎塤。”
(2).引申指谐和,和顺。 宋 无名氏 鬼董卷二:“ 周浩 观涛於江,见双鬟女,美出妻右,心慕之…… 浩 捐金数十方获焉。始至其家,妻妾顺比如箎塤。” 明 杨慎 《祭毛以正文》:“分虽丽泽,情犹箎塤,平生交谊,惟君也敦。”
《國語辭典》:燕侣(燕侶)  拼音:yàn lǚ
1.燕多双栖。故以燕侣比喻夫妇。如:「他们历经许多波折,终于结成燕侣。」
2.燕群。比喻平庸之辈。南朝梁。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千年之独鹤,暂逐鸡群;九万里之孤鹏,权潜燕侣。」
《國語辭典》:燕侣莺俦(燕侶鶯儔)  拼音:yàn lǚ yīng chóu
俦,伴侣。燕侣莺俦形容男女两人恩爱逾恒,如胶似漆,难舍难分。元。徐琰〈蟾宫曲。聚殷勤开宴红楼〉曲:「结夙世鸾交凤交,尽今生燕侣莺俦。语话相投,情意绸缪。」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也作「燕俦莺侣」、「莺俦燕侣」、「鸳俦凤侣」。
《漢語大詞典》:响合(響合)
(1).乐声谐和。比喻相处和睦。 宋 梅尧臣 《答三韩见赠述诗》:“君家好兄弟,响合如笙丛。”
(2).响应聚合。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中原响合,殆将百万。”
《國語辭典》:谐音(諧音)  拼音:xié yīn
1.振动体所发出声音的频率,最低频率之音为基音,即第一谐音。其馀频率为基音整数倍者,依次称为第二谐音、第三谐音、……等。除基音之外的谐音也称为「泛音」。
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如凉、娘。
《國語辭典》:律赋(律賦)  拼音:lǜ fù
一种赋体。以声律和谐、对偶工整为特色,起于六朝。
《漢語大詞典》:谐雅(諧雅)
谐和雅正。《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四·大复集》:“至 梦阳 雄迈之气,与 景明 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正不妨离之双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漢語大詞典》:和均
同“ 和韵 ”。 协调;谐和。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乐正后夔一足》:“和均五声,以通八风。” 宋 叶适 《王夫人画像赞》:“挚别而有和均之德,淑顺而有坚贞之力。”
同“ 和韵 ”。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七:“ 东坡 《水龙吟》咏杨花,和均而似原唱; 章质夫 原唱而似和均,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分類:协调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