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修门象棋


《楚辞》卷九《招魂》
「魂兮归来!入修门些。……菎蔽象棋,有六簙些。」东汉·王逸注:「投六箸,行六棋,故为六簙也。言宴乐既毕,乃设六簙,以菎蔽作箸,象牙为棋,丽而且好也。」

例句

脩门象棋不复贵,魏宫妆奁世所弃。 柳宗元 龟背戏

《國語辭典》:象棋  拼音:xiàng qí
1.一种棋戏。两人对下,持黑棋的一方有一个将,二个士、象、车、马、包,五颗卒等十六颗子;红棋则为一个帅,二个仕、相、车、傌、炮,五颗兵等十六颗子,各子走法不同。棋盘由九条直线与十条横线组成,中间划有河界。双方交替走子,以攻死对方的将或帅为胜。也称为「象戏」。
2.象棋游戏所使用的棋子。
《漢語大詞典》:中国象棋(中國象棋)
中国 传统棋种。由古代博戏发展而成。楚辞·招魂即有“象棊”一语。 唐 宝应 年间(762--763)出现的宝应象棋,与现行的体制已经接近,至 南宋 便完全相同。 宋 刘克庄 有《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叙述象棋各子的弈法特点和战略战术。 明 清 两代名家辈出,有大量棋谱刊印。解放后,列为我国体育运动比赛项目。
分類:中国博戏
《国语辞典》:西洋象棋  拼音:xī yáng xiàng qí
一种西洋流行的棋戏。参见「西洋棋」条。
《漢語大詞典》:国际象棋(國際象棋)
国际棋类游戏。相传起源于古 印度 ,在流传中,几经变革,形成现制。棋盘为正方形,黑白相间,纵横八格,共六十四方格。黑白棋子各十六个,分成六种:一王、一后、两象、两车、两马、八兵。两人对弈,各子走法不同,以先“将死”对方为胜。子路运行全盘,战术相当复杂。有国际性的联合组织和比赛活动。
《漢語大詞典》:大象棋
一种巨大的木制象棋模型。进行棋赛时,将大象棋盘悬挂于壁,通过移动和悬挂棋子,反映双方走子的情况,供观众观看。常用于表演赛。
《國語辭典》:盲棋  拼音:máng qí
下棋的人眼睛不看棋盘,而用话说出每一步棋的下法。
《國語辭典》:将军(將軍)  拼音:jiāng jūn
1.职官名。春秋时代诸侯以卿统军,故卿通称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置大将军、骠骑将军等。临时出征的统帅则别加称号,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很多,职权各不相同。唐代的将军为环卫之官和武散官。宋、元、明多以将军为武散官,而殿廷武士亦称为将军。清代的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或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和临时出征的统帅。目前我国武职高级将官统称为将军,分为一级上将、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四级。
2.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帅,称为「将军」。后亦比喻为受制于对方。
《漢語大詞典》:让先(讓先)
(1).围棋术语,在双方棋力参差,不能分先对局时,上手一方经常执白,让下手一方经常执黑子先弈,谓之“让先”。
(2).象棋术语。高低手对弈,为使双方棋艺水平相对平衡,常由高手让低手先走一步、两步或三步,称为“一先”、“二先”或“三先”。
《漢語大詞典》:让子(讓子)
(1).围棋术语。即黑方先在盘上放置二个以上(可多至二十五个)的子,再由白方投子。此时,白方称为“授子”,黑方则称为“受子”。终局计算输赢,黑方须还给白方被让子数的一半。
(2).象棋术语。高低手对弈,为使双方棋艺水平相对平衡,在对奕前由高手拿去一子或二子(子的种类,规定为车、马、炮等三种),然后入局。
《國語辭典》:象戏(象戲)  拼音:xiàng xì
一种棋戏。参见「象棋」条。
分類:下象象棋
《漢語大詞典》:象局
象棋的棋局。 明 唐顺之 《吴南圃像赞》:“终日执筹,夜苦不足;谁能为逸,庭有象局。”
分類:象棋棋局
《國語辭典》:卒子  拼音:zú zi
兵卒。《董西厢》卷三:「步兵卒子小偻儸,擂狼皮鼓,筛动金锣。」也称为「卒儿」。
《國語辭典》:中局  拼音:zhōng jú
下围棋、象棋时,双方布局完成,局势进入变化复杂的激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