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吉甫
指 周宣王 贤臣 尹吉甫 。又称 兮伯吉父 。姓 兮 ,名 甲 ,字 伯吉父 (父一作甫),尹是官名,曾率师北伐 玁狁 至 太原 。遗物有《兮甲盘》诗·小雅·六月:“文武 吉甫 ,万邦为献。”后代诗文中多以之作贤能宰辅的典型。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察之上代,则 奚斯吉甫 之徒鸣玉鸞於前。”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救文之弊,自相公之造也。当有 吉甫 辈,颂君之德。” 清 钱谦益 《益都任氏寿宴序》:“《六月》之诗,美 吉甫 之燕喜,受祉来归。”
《國語辭典》:亲贤(親賢)  拼音:qīn xián
亲近贤人。《礼记。表记》:「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孔子家语。卷一。王言解》:「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
《漢語大詞典》:九子
(1).尾宿九星。史记·天官书:“ 尾 为九子。” 司马贞 索隐引 宋均 云:“属后宫场,故兼九子,子必九者,取 尾 有九星也。”晋书·天文志上:“ 尾 亦为九子,星色欲明均明,大小相承,则后宫有敍,多子孙。”
(2).九个儿子。尸子卷下:“ 舜 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尧 闻其贤……妻之以 媓 媵以 娥 ,九子事之而託天下焉。”《楚辞·天问》:“ 女岐 无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 注:“ 女岐 ,神女;无夫而生九子。” 汉 焦赣 《易林·乾之蛊》:“ 彭祖 九子,据德不殆。”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送钱蒙仲》:“送尽青云九子,归去扁舟五湖。”
(3).指 尧 的九位贤臣: 舜 、 契 、 禹 、 后稷 、 夔 、 倕 、 伯夷 、 皋陶 、 益 。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九子任而康凝之绩熙,四七授而佐命之勋著。”参见“ 九职 ”。
(4).山名。指 九子山 。 唐 李咸用 《庐山》诗:“静得 八公 侣,雄临 九子 尊。” 宋 徐铉 《奉使九华山中途遇青阳薛郎中》诗:“ 九子峰 前閒未得, 五谿桥 上坐多时。”
(5).墨名。祝婚用。《初学记》卷二一引 郑氏 《婚礼谒文赞》:“九子之墨,藏于松烟,本性长生,子孙图边。”山堂肆考卷三三引 晋 陆云 《与兄书》:“古有九子之墨,祝婚者,取多子之义。”
(6).枪名。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那时候的枪名有下列数种:单响,九子,五子。”
《漢語大詞典》:九职(九職)
(1). 尧 设置的九种官职。 汉 刘向 说苑·君道:“当 尧 之时, 舜 为司徒, 契 为司马, 禹 为司空, 后稷 为田畴, 夔 为乐正, 倕 为工师, 伯夷 为秩宗, 皋陶 为大理, 益 掌敺禽…… 尧 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
(2). 周 时的九种职业。周礼·天官·大宰:“﹝ 周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穀;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藪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飭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嬪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歛疏材;九曰閒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唐 杜佑 通典·食货三:“ 周 知其万民众寡之数,乃分九职焉。九职既分,则劬劳者可见,勤惰者可闻也。”
《漢語大詞典》:方叔
周宣王 时贤臣。《诗·小雅·采芑》:“显允 方叔 ,征伐 玁狁 , 蛮荆 来威。” 郑玄 笺:“ 方叔 先与 吉甫 征伐 玁狁 ,今特往伐 蛮荆 ,皆使来服於 宣王 之威,美其功之多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以 方叔 、 邵虎 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缉熙王旅,兼 方叔 之望。”
《漢語大詞典》:元凯(元凱)
亦作“ 元愷 ”。
(1).“八元八凯”的省称。传说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此十六人之后裔,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舜 举之于 尧 ,皆以政教称美。见左传·文公十八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济济伟彦,元凯之伦也。” 南朝 宋 刘孝标 《辩命论》:“ 重华 立而元凯升, 辛受 生而 飞廉 进。” 宋 王安石 《推命对》:“ 尧 舜 之世,元凯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愷必与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
(2).泛指贤臣、才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同否则元凯与斗筲无殊,并任则騄騏与駑駘不异。”《魏书·高谦之传》:“陛下一日万机,事难周览,元凯结舌,莫肯明言。”
《國語辭典》:巫咸  拼音:wū xián
神话传说中的神巫:(1)黄帝时的神巫。《太平御览。卷七九。皇王部四。黄帝轩辕氏》:「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2)唐尧时的神巫。《太平御览。卷七二一。方术部。医一》:「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3)殷中宗时的神巫。《楚辞。屈原。离骚》汉。王逸。注:「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
《漢語大詞典》:鸾鹄(鸞鵠)
鸾与鹄。比喻贤臣。 唐 鲍君徽 《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玉筵鸞鵠集,仙管凤皇调。” 元 虞集 《赋壶洲》:“鱼龙夜护黄金鼎,鸞鵠晨朝紫綺裘。”
分類:贤臣
《漢語大詞典》:方召
亦作“ 方邵 ”。 西周 时助 宣王 中兴之贤臣 方叔 与 召虎 的并称。后借指国之重臣。宋书·王镇恶传:“﹝ 镇恶 ﹞实扞城所寄,国之 方 邵 也。” 隋 卢思道 《劳生论》:“ 方 邵 重臣,外扬武节。” 唐 李华 《卢中郎斋居记》:“庙堂有风力之臣,征镇皆 方 召 之老。”旧唐书·太宗纪上:“ 周宣 驱驰 方 召 ,亦能制胜 太原 。”
《國語辭典》:咎繇  拼音:gāo yáo
人名。传说为舜的臣子,为人正直,掌管刑狱,是中国法典的创始人。《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也作「咎陶」、「皋陶」。
分類:皋陶贤臣
《漢語大詞典》:三良
(1).三贤臣。指 秦穆公 时的 奄息 、 仲行 、 鍼虎 。诗·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 穆公 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毛 传:“三良,三善臣也。谓 奄息 、 仲行 、 鍼虎 也。”史记·蒙恬列传:“昔者 秦穆公 杀三良而死,罪 百里奚 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昔三良殉 秦 ,百夫莫赎。” 宋 苏辙 《和子瞻凤翔八观·秦穆公墓》诗:“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2).三贤臣。指 春秋 时 郑国 的 叔詹 、 堵叔 、 师叔 。左传·僖公七年:“ 郑 有 叔詹 、 堵叔 、 师叔 三良为政,未可间也。”
(3).三贤臣。指 晋 时的 王导 、 郄鉴 、 庾亮 。晋书·陆玩传:“寻而 王导 、 郄鉴 、 庾亮 相继而薨,朝野咸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以 玩 有德望,乃迁侍中、司空,给羽林四十人。”
《漢語大詞典》:五贤(五賢)
(1).五位贤臣。指 春秋 晋文公 之臣 狐偃 、 赵衰 、 颠颉 、 魏武子 、 司空季子 。 晋 刘琨 《重赠卢谌》诗:“ 鸿门 赖 留侯 , 重耳 任五贤。”
(2).五位贤臣。指 宋 王十朋 、 冯方 、 胡宪 、 查籥 、 李浩 。宋史·王十朋传:“ 秦檜 久塞言路,至是 十朋 与 冯方 、 胡宪 、 查籥 、 李浩 相继论事,太学生为《五贤诗》述其事。”
(3).谓五个方面胜于人。国语·晋语九:“ 瑶 之贤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彊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汉 徐干 中论·务本:“昔 路丰 、 舒晋 知其亡也,皆怙其三才,恃其五贤而以不仁之故也。”
《漢語大詞典》:夔契
亦作“ 夔卨 ”。 帝 舜 二贤臣之名。 夔 典乐, 契 为司徒。 唐 白居易 《闻李尚书拜相因以长句寄贺微之》:“ 夔 卨 定求才济世, 张 雷 应辩气衝天。” 宋 苏辙 《西掖告词·富弼赠太师》:“ 庆历 之盛,朝多伟人,维 范 与 富 ,才业名位,实相先后,海内称诵,见於声诗,比之 夔 契 。”
《国语辞典》:彭咸  拼音:péng xián
人名。殷的贤臣,谏君不从,投水而死。见《楚辞。离骚》汉。王逸。注。
《漢語大詞典》:食苹
(1).亦作“ 食萍 ”、“ 食蓱 ”。指天子宴群臣嘉宾。亦指参加天子宴贤臣的宴会。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自从食蓱来,唯见今日美。”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信凯讌之在藻,知和乐於食苹。”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元帝 《荆州放生亭碑》:“故知鱼鸟一观,俱在好生,欲使金牀之鴈,更及 衡阳 之侣;雪山之鹿,不充食萍之宴。” 隋 江总 《劳酒赋》:“乃遵执爵之典,爰降食苹之讌。”
(2).比喻秉志高洁,不慕爵禄。 南朝 宋 鲍照 《与伍侍郎别诗》:“民生如野鹿,知爱不知命……伤我慕类心,感尔食苹性。”
《漢語大詞典》:五就
(1).五匝。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 郑玄 注:“五就,五帀也。”
(2).《孟子·告子下》:“五就 汤 ,五就 桀 者, 伊尹 也。” 赵岐 注:“ 伊尹 为 汤 见贡於 桀 ,不用,而归 汤 。 汤 復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陈书·后主纪:“但空劳宵梦,屡勤史卜,五就莫来,八能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