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边约(邊約)
有关边界双方的条约或协议。 明 卢象升 《覆议卜夷市马护塘疏》:“该镇所据边约,无非 哈 马源来,护哨无虞,秋防事毕,程其所效之劳,始有此赏。”
《漢語大詞典》:夷徼
与夷人相邻的边界。 唐 柳宗元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然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徼。” 明 杨慎 《安宁温泉诗》序:“若夷徼边隅,不可胜纪,要独以 安寧 之 碧玉泉 为胜。”
《漢語大詞典》:田界
田地的边界。多置界石,以标志范围。《东周列国志》第五七回:“因与 许国 争田界, 许 君诉於 楚 , 楚共王 为 许 君理直,使人责 郑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禄东赞 令 吐谷浑 降王 达延芒波结 划定田界。” 茹志鹃 《百合花》:“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
《漢語大詞典》:界疆
疆界,国家或地域的边界。 三国 吴 韦昭 《吴鼓吹曲·秋风》:“边垂飞羽檄,寇贼侵界疆。”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皆云胡骑来,斫伐尤狓猖。并力与之争,仅得保界疆。”
《漢語大詞典》:二垂
(1).天与地的交接处。指极远地区。大戴礼记·保傅:“ 汤 去张网者之三面,而二垂至。” 卢辩 注:“二垂,谓天地之际。言通感处远。”《淮南子·要略》:“ 文王 四世纍善,脩德行义,处 岐 周 之閒,地方不过百里,天下二垂归之。”史记·春申君列传:“今大国之地,徧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
(2).指西方与北方边界。《后汉书·杜诗传》:“唯 匈奴 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边民虚耗,不能自守。”
《漢語大詞典》:地讼(地訟)
关于土地边界的争执。周礼·地官·小司徒:“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 郑玄 注:“地讼,争疆界者。” 贾公彦 疏:“谓民於疆界之上横相侵削者也。”宋史·沈括传:“至 契丹 庭, 契丹 相 杨益戒 来就议, 括 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 益戒 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復问,亦如之, 益戒 无以应。”
《漢語大詞典》:犯界
侵犯边界。《说岳全传》第二四回:“ 岳飞 因 金 兵犯界,守住要地。”京剧《将相和》第二三场:“你二人,一文一武,一将一相,同心辅 赵 , 秦 兵不敢犯界。”
《漢語大詞典》:疆城
边界的城垣。指边防重地。 汉 班固 《窦车骑北征颂》:“资天心,謨神明,规卓远,图幽冥,亲率戍士,巡抚疆城。”
《漢語大詞典》:边省(邊省)
靠近边界的省分。清史稿·食货志一:“并令边省、内地零星可垦者,听民、夷垦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国朝军需,固皆发帑,无加赋,而州县吏私派之弊,实不能免,边省尤甚。” 沈从文 《山道中》:“在边省走路,是不适宜于休息的。”
《漢語大詞典》:侥外
边界外;域外。儌,通“ 徼 ”。隶释·汉武都太守李翕西颂:“儌外来庭,面缚二千餘人。” 清 刘钧 《杨娥传》:“明年,流寇 孙可望 入 滇 , 天波 犇 滇西 儌外。”
分類:边界域外
《漢語大詞典》:铜界(銅界)
以铜柱作为标志的边界。 南朝 陈 徐陵 《欧阳顾德政碑》:“去 衡 移 广 ,迁征自镇。悠悠铜界,藐藐金邻。”参见“ 铜柱 ”。
《國語辭典》:铜柱(銅柱)  拼音:tóng zhù
铜制的柱子。古代立铜柱以标示国界。唐。张谓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國語辭典》:白头山(白頭山)  拼音:bái tóu shān
长白山的别名。参见「长白山」条。
《漢語大詞典》:地块
田地,尤指可耕地或牧场。例如:长地块。
以断层或褶皱为边界,并以整体方式发生位移而无内部变化;一种具山岳地形的巨大断块
《漢語大詞典》:疆垣
边界的城垣。指边防重地。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尔宜望弓剑以拜恩,守疆垣而效节。”
《國語辭典》:界约(界約)  拼音:jiè yuē
两国明定疆界、界址,或为消除边界纠纷所签订的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