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交赊(交賒)
(1).赊欠。《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高阳乐人歌》:“可怜白鼻騧,相将入酒家;无钱但共饮,画地作交赊。”
(2).纷乱无际。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物无遁形,但或结於身,或播於事,交赊纷纶,显昧渺漫,孰覩其际哉?” 南朝 宋 周续之 《难释疑论》:“盈换藏於日用,交赊昧乎理缘。”
(3).远近。参见“ 交 ”。
《漢語大詞典》:迩远(邇遠)
犹远近。 元 姚燧 《延厘寺碑》:“无閒邇远,京师必致。”
分類:远近
《漢語大詞典》:赊促(賒促)
远近;缓急;长短。《宋书·礼志二》:“今临轩拜授,则人君之大典,今古既异,赊促不同。”南齐书·乐志:“近世 王韶之 、 颜延之 竝四韵乃转,得赊促之中。”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封建:“然命历有赊促之殊,邦家有治乱之异。”
《漢語大詞典》:迩遥(邇遥)
犹远近。 宋 王安石 《重登宝公塔》诗之二:“他方出没还如此,与物何心作邇遥。”
分類:远近
《漢語大詞典》:隃迩(隃邇)
远近。 章炳麟 《訄书·定律》:“愚以为 震旦 之地,隃邇若一家。”
分類:远近
《國語辭典》:礼乐(禮樂)  拼音:lǐ yuè
礼与乐。礼乃行为道德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礼记。礼器》:「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脩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梁书。卷三五。列传。萧子恪》:「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教,致治所成。」
《漢語大詞典》:近远(近遠)
(1).指亲近或疏远的人。汉书·公孙弘传:“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 弘 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胶西 ,皆 弘 力也。”
(2).近处和远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飒秣建国:“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 清 宋之绳 《梅花》诗:“漠漠冻云连近远,荒荒野月照清寒。”
(3).谓远近的程度。 晋 木华 《海赋》:“徒识观怪之多骇,乃不悟所歷之近远。”《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李陵 问:‘火去此门近远?’左右报言:‘火去此间一里。’” 宋 陈克 《谒金门》词:“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4).偏义复词。谓远。 元 无名氏 《替杀妻》楔子:“不多近远有个员外,待要结义小人做兄弟。”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楔子:“[ 张虎 云:] 张飞 言道, 曹丞相 军马,偌近远来到这里,人困马乏,他要今晚夜间,领兵来偷营刼寨。”
《國語辭典》:亲疏(親疏)  拼音:qīn shū
亲近与疏远。《汉书。卷一○○。叙传上》:「因召宗族,各以亲疏加恩施,散数百金。」
《国语辞典》:禹贡(禹贡)  拼音:yǔ gòng
《书经》夏书的篇名。载山川道里之远近及物产之所宜。
《漢語大詞典》:隐显(隱顯)
(1).隐没与显现。荀子·天论:“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京氏易传卷下:“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南史·隐逸传上·渔父:“落日逍遥渚际,见一轻舟陵波隐显。”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今虽未见其画,读诸跋,常觉依稀隐显,都在目中。” 王西彦 《乡下朋友》:“眺望四下碧绿的田野,弯曲如画的溪流,屏障似的远山和散落隐显的村屋。”
(2).特指文义的含蓄和显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自序》:“考之孤文隻义之仅存,而得之乎出没隐显之间。”
(3).偏指含蓄不露。 清 包世臣 《文谱》:“回互激射之法备,而后隐显之义见矣。”
(4).默默无闻和名扬远近。指失意和得意。北史·儒林传下·刘炫:“隐显人间,沉浮世俗。”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且先生布素终身,隐显一致,非独令后世师吾俭也。”如:我眼见他们的升沉隐显。
《國語辭典》:天眼  拼音:tiān yǎn
一种能看到众生死后投生何处、苦乐状况,以及世间各种形形色色的神通能力。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预睹未来。」
《國語辭典》:侯服  拼音:hóu fú
古代王城外围,按一定距离所划分的区域。夏制指离王城一千里之地,周制指距王畿五百里之地。参见「五服」2.条。《书经。禹贡》:「五百里侯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
《國語辭典》:侯服玉食  拼音:hóu fú yù shí
穿王侯的衣服,吃珍美的食物。形容生活极为奢华。《汉书。卷一○○。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湛族为盛门,性颇豪侈,侯服玉食,穷滋极珍。」
《漢語大詞典》:九赋(九賦)
周 代的九类赋税。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餘之赋。” 郑玄 注:“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此平民也。关市、山泽谓占会百物,币餘谓占卖国中之斥币,皆未作当增赋者。”按,前六种赋税皆以地区远近为区别,征土地产物;关市之赋征商旅税;山泽之税征矿、渔、林业税;币馀之赋指不属以上各类的其他赋税。后以“九赋”泛指各类赋税。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奉勅作》诗:“关市欣九赋,仓廩开万箱。”《南齐书·武帝纪》:“军国器用,动资四表,不因厥产,咸用九赋。”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示优裕之德以周惠,利缓九赋。”
《漢語大詞典》:阔狭(闊狹)
(1).宽与狭;距离的远近。史记·天官书:“大小有差,阔狭有常。”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阔狭,若三台星相去远近。”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百里之物,数万相连,阔狭从斜,常不盈缩。”《水浒传》第四七回:“不问路道阔狭,但有白杨树的转湾,便是活路;没那树时,都是死路。”
(2).犹疏密。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訥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射戏求疏密,持酒以饮不胜者。”
(3).犹缓急;宽严。汉书·儿宽传:“ 寛 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 颜师古 注:“谓有贫弱及农要之时不即徵收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余谓阔,谓征敛稍寛、禁防疏阔之时;狭,谓督促迫急之时。阔时不急征收,假贷与民,使营生业。”一说,指宽裕与窘迫。参阅 王先谦 《〈汉书〉补注》。 唐 刘禹锡 《砥石赋》:“得既有自,失岂无因? 汉 氏以还,三光景分。随道阔狭,用之得人。五百餘年, 唐 风始振。”
(4).指虚实、强弱等具体情况。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诸葛瑾 ﹞书与 逊 云:‘大驾已旋,贼得 韩扁 ,具知吾阔狭。且水乾,宜当急去。’”《宋书·萧思话传》:“下官近在 歷下 ,始奉国讳,所承使人,不知阔狭,既还在路,渐有所闻,犹谓人伦无容有此,私怀感慨,未敢在言。”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 魏 骑溃去, 崇 亦引还,斩首获生,具言敌中阔狭,众心稍振。”
《漢語大詞典》:祫祭
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礼记·曾子问:“祫祭於祖,则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蹕。” 孔颖达 疏:“祫,合祭祖。大祖三年一祫。谓当祫之年则祝迎高、曾、祖、禰四庙,而於大祖庙祭之。天子祫祭则迎六庙之主。今言四庙者,举诸侯言也。”《穀梁传·文公二年》:“祫祭者,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祭于大祖。” 范宁 注:“祫祭者,皆合祭诸庙。已毁未毁之主,於大祖庙中以昭穆为次序。”《汉书·韦玄成传》:“祫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古之正礼也。”《东观汉记·张纯传》:“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穀成熟,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祫祭捧帛爵用近支王公:“故命岁暮太庙祫祭。凡捧帛执爵诸执事官,皆用圣祖以下宗支诸王公将军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