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迷途  拼音:mí tú
1.迷失道路。元。赵孟頫 岁暮和刚父杂诗四首之三:「迷途幸未远,回车且委蛇。」《红楼梦》第九八回:「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2.比喻错误的趋向。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三国演义》第七七回:「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
《國語辭典》:迷津  拼音:mí jīn
1.迷失渡头所在。唐。孟浩然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2.引申为错误的道路或方向。《红楼梦》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
《高级汉语词典》:引入迷途  拼音:yǐn rù mí tú
带进虚假之中
《國語辭典》:迷途知反  拼音:mí tú zhī fǎn
觉察自己步上错误之途,而能加以改正。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也作「迷途知返」、「迷涂知反」。
《國語辭典》:迷途知返  拼音:mí tú zhī fǎn
觉察自己步上错误之途,而能加以改正。也作「迷途知反」。
《國語辭典》:迷途知反  拼音:mí tú zhī fǎn
觉察自己步上错误之途,而能加以改正。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也作「迷途知返」、「迷涂知反」。
《漢語大詞典》:迷岸
(1).迷途。 南朝 梁简文帝 《奉清上开讲启》:“是以背流知反,迷岸识归。”
(2).迷茫的河岸。 元 黄庚 《雪》诗:“迷岸未春飞柳絮,前邨破晓压梅花。”
《国语辞典》:山难(山难)  拼音:shān nàn
登山时发生迷途、失足或冻毙等灾难事件。如:「即使山难频传,登山爱好者依然络绎于途。」
《國語辭典》:走失  拼音:zǒu shī
出走不知下落。《红楼梦》第六八回:「若有走失逃亡,一概和你们算帐。」
《漢語大詞典》:行迷
走入迷途。《楚辞·离骚》:“回朕车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苦 邯郸 之难步,庶行迷之易痊。”
分類:入迷迷途
《國語辭典》:久假不归(久假不歸)  拼音:jiǔ jiǎ bù guī
借用他人的东西,迟迟不还。《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商功父正气的人,不是要存私,却也只趁著兴头,自做自主,像心像意,那里分别是你的我的,久假不归。」
迷途
【佛学大辞典】
(界名)迷之境界也,三界六道是也。菩提心论曰:「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