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达称(達稱)
通行的称谓。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废弃之语,固有施於文辞,则为间见,行於謡谚,反为达称者也。”
分類:通行
《國語辭典》:道路  拼音:dào lù
1.地面上供人车通行的路,通称为「道路」。
2.办法或门路。《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慕政听得有这许多道路,也就打断了投海的念头。」
3.一事进行的动作及步骤。《红楼梦》第三四回:「又摸不著他的道路,因此各处察访。」
4.生意。《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闻得贩漆这项道路颇有利息,况又在近处,何不去试他一试?」《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年三十馀,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告脱了在本县去,别寻生理。」
《國語辭典》:孟子  拼音:mèng zǐ
1.战国时孟轲。参见「孟轲」条。
2.书名。孟轲撰,由弟子辑录而成,七篇,十四卷。有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朱熹集注,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漢語大詞典》:维摩(維摩)
(1). 维摩诘 的省称。 唐 李商隐 《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诗:“ 维摩 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 宋 苏轼 《殢人娇》词:“白髮苍颜,正是 维摩 境界。” 清 吴伟业 《题王石谷画》诗之二:“一幅天然图画里, 维摩 僧寺 破山 桥。”
(2).即《维摩诘经》。通行 后秦 鸠摩罗什 译本。共十四品。 唐 贾岛 《访鉴玄师侄》诗:“《维摩》青石讲初休,缘访亲宗到 普州 。” 元 雅琥 《留别凯烈彦卿学士》诗:“汗竹有编归太史,雨花无迹染《维摩》。”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國語辭典》:当路(當路)  拼音:dāng lù
1.遮蔽要道。《汉书。卷二九。沟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
2.身居要津。指掌握政权者。《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唐。孟浩然 留别王维诗:「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漢語大詞典》:两行(兩行)
(1). 庄子 谓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为“两行”。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郭象 注:“任天下之是非。”
(2).两者一起通行、流行。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 唐 陆德明 题注:“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詁……案:詁、故皆是古义,所以两行。”
(3).两者一起施行、实行。新唐书·吕諲传:“始在 河西 ,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
《國語辭典》:天衢  拼音:tiān qú
1.房宿四颗星中间的天区,因为黄道穿过而有此称号。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时序》:「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亦四辅也。……又为四表,中间为天衢,为天关,黄道之所经也。」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2.京都。汉。张衡〈西京赋〉:「岂伊不虔思于天衢,岂伊不怀归于枌榆?」《三国志。卷六二。吴书。是仪胡综传。胡综》:「远处河朔,天衢隔绝。」
3.帝京的辇道。唐。李贺〈汉唐姬饮酒歌〉:「御服沾霜露,天衢长蓁棘。」
《國語辭典》:时方(時方)  拼音:shí fāng
中医谓宋元以后的方剂,依实际病症、经验与认识,所自行制定的各种处方用药。相对于古方而言。
《國語辭典》:流通  拼音:liú tōng
1.运行未受阻碍。如:「请保持空气流通。」《后汉书。卷八二。方术列传下。华佗》:「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2.指交换财货、互通有无。《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西域人入贡,财货流通,皆邈之功也。」《文明小史》第四八回:「远近的汇兑,到处可以流通。」
《漢語大詞典》:沙堤(沙隄)
(1).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絶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於子城东街,名曰沙堤。” 唐 白居易 《官牛》诗:“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緑槐阴下铺沙堤。昨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后用为典实。指枢臣所行之路。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此去沙堤步稳,调金鼎,七叶貂蝉。”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
(2).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元 乔吉 《满庭芳·渔父词》曲:“沙隄缆船,樵夫问讯,溪友留连。”
《國語辭典》:草书(草書)  拼音:cǎo shū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秦汉之际。初称「隶草」后渐成熟,至西汉中晚期形成规范,以施于章程(公文书),故名「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独立,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也称为「草体」、「草字」。
《漢語大詞典》:沙路
(1).沙滩上的路;沙石路。 北周 庾信 《望野》诗:“涸渚通沙路,寒渠塞水门。” 唐 孟浩然 《夜归山门歌》:“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 鹿门 。” 宋 陆游 《舟中》诗:“忽听疏鐘知寺近,笑寻沙路上 牛头 。” 元 周权 《秋日》诗:“石脉泉花蘸眼明,竹根沙路旧经行。” 清 李必恒 《﹝乙﹞丑纪灾诗》之七:“归墟迷海口,沙路塞 云梯 。”
(2).指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贺 《沙路曲》:“柳瞼半眠丞相树,珮马钉铃踏沙路。” 清 唐孙华 《御笔赐故相李文恪公笃念前劳匾额恭纪》诗之一:“许身直拟学 皋 夔 ,沙路登庸髩已丝。”参见“ 沙堤 ”。
(3).即沙线。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是故海上之兵,无风不战,大风不战,大雨不战,逆风逆潮不战,阴云蒙雾不战,日晚夜黑不战,颶风将至、沙路不熟、贼众我寡、前无泊地皆不战。”参见“ 沙綫 ”。
《漢語大詞典》:沙堤(沙隄)
(1).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絶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於子城东街,名曰沙堤。” 唐 白居易 《官牛》诗:“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緑槐阴下铺沙堤。昨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后用为典实。指枢臣所行之路。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此去沙堤步稳,调金鼎,七叶貂蝉。”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
(2).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元 乔吉 《满庭芳·渔父词》曲:“沙隄缆船,樵夫问讯,溪友留连。”
《漢語大詞典》:沙线(沙線)
亦作“ 沙线 ”。 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因亦指航线上的暗滩。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致徐部郎唐观察朱观察书》:“所用柁水人等更属駑下,并沙线暗礁,亦不諦认,一味省钱,经营日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有一位管带,也不知道他是甚么出身,莫説风涛沙綫一些不懂,只怕连东西南北他还没有分得清楚呢。”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今之深諳海战,能任水弁者,几何人矣!久歷风涛,熟悉沙线,堪胜船主大副二副者,几何人矣!”
见“ 沙綫 ”。
《國語辭典》:方行  拼音:fāng xíng
横行。《国语。齐语》:「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禦。」
《國語辭典》:方言  拼音:fāng yán
1.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因诸种因素产生演变而生成的变体。它只流行于局限的地区,并具有与其他方言或共同语差异的特徵。唐。王维〈早入荥阳界〉诗:「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也称为「土话」、「土语」。
2.书名。旧题汉扬雄撰,十三卷,晋郭璞注。其书于一名一物详其地域言语之异同,为训诂家所取资。
3.才开口说话。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國語辭典》:小篆  拼音:xiǎo zhuàn
书体名。秦统一天下后,因各国语言文字互异,始皇为使文字规范化,遂令丞相李斯等人,在大篆的基础上,加以省改,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的标准字体。小篆字体较大篆字体简化、整齐。今存于世的秦泰山、琅琊台两块残石,稍可见小篆风貌。也称为「秦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