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高翔远引(高翔远引)  拼音:gāo xiáng yuǎn yǐn
飞往远方。比喻避世隐居。汉。孔融〈与曹公书论盛孝章〉:「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也作「高翔远翥」。
《国语辞典》:高蹈远举(高蹈远举)  拼音:gāo dào yuǎn jǔ
隐居避世。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四。穆生邹阳》:「穆生高蹈远举,意盖有在,逆知异日必不能免,非知几畴克尔哉?」也作「高蹈远引」、「高举远蹈」。
分类:隐居避世
《国语辞典》:高蹈远引(高蹈远引)  拼音:gāo dào yuǎn yǐn
隐居避世。明。李贽〈复焦秣陵〉:「况乎以一时之喜怒,以一人之爱憎,而欲视天下高蹈远引之士,混俗和光之徒,皮毛臭秽之夫,如周丘其人者哉?」也作「高蹈远举」、「高举远蹈」。
《国语辞典》:被发阳狂(被发阳狂)  拼音:pī fǎ yáng kuáng
头发散乱,假装发狂以避世。《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接舆避世,箕子被发阳狂,此二人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作「被发佯狂」。
《漢語大詞典》:遁迹方外(遁跡方外)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清 顾文彬 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餘如 惟信 、 王忱 、 金愷 、 秦衡 、 陆敍 ,类皆 元 季遗民,或逃名宇内,或遁跡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漢語大詞典》:遁身远迹(遁身遠跡)
犹言避世隐居。 宋 叶适 《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絶处,慕 王霸 、 梁鸿 夫妇,賡《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跡以自娱佚。”
分類:避世隐居
《國語辭典》:遁世离群(遁世離群)  拼音:dùn shì lí qún
逃避人世,远离群众。隐居。《元史。卷一九九。隐逸传。序》:「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群,无关无系为赤子之心。」
《漢語大詞典》:遁世无闷(遁世無悶)
亦作“遯世无闷”。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易·乾:“不成乎名,遯世无闷。” 孔颖达 疏:“谓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诸君只要常常怀箇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亦作“ 遁俗无闷 ”、“ 遁逸无闷 ”。 南朝 梁 江淹 《无为论》:“欲使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漢語大詞典》:遁世隐居(遁世隱居)
避世而深居不仕。 汉 焦赣 《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亦作“ 遁世幽居 ”。 北齐 刘昼 新论·遇不遇:“ 齐 之 华士 ,栖志丘壑,而 太公 诛之; 魏 之 干木 ,遁世幽居,而 文侯 敬之。” 元 耶律楚材 《西域和王君玉》之十六:“杜门宴坐无伤道,遯世幽居也是贤。”
《漢語大詞典》:遁世长往(遁世長往)
亦作“遯世长往”。 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明 归有光 《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其所见四方贤公卿大夫、名士才人有几;遁世长往、怀道藴术之士有几?” 明 归有光 《题玉女潭记》:“由此言之,余殆疑所谓仙人之跡者,皆遯世长往之士有所托而为之,亦 史君 类耶?”
《漢語大詞典》:遁形远世(遁形遠世)
亦作“遯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后汉书·逸民传·法真:“ 真 曰:‘吾既不能遯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絶,终不降屈。”
分類:避世隐居
《漢語大詞典》:遁世遗荣(遁世遺榮)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晋 慧远 《答何镇南书》:“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
《國語辭典》:肥遁鸣高(肥遯鳴高)  拼音:féi dùn míng gāo
逃世隐居而自得其乐。《老残游记》第六回:「昨儿听先生鄙薄那肥遁鸣高的人,说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也作「飞遁离俗」。
《漢語大詞典》:魂傍要离(魂傍要離)
东汉 梁鸿 字 伯鸾 ,为避世高士,“及卒, 伯通 等为求葬地於 吴 要离 冢傍。咸曰:‘ 要离 烈士,而 伯鸞 清高,可令相近。’”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因以“魂傍要离”为称颂死者操守高洁之典。 清 王士禛 《挽姜贞毅先生》诗:“魂傍 要离 君爱弟,英灵来往怒涛飞。”
《國語辭典》:被发佯狂(被髮佯狂)  拼音:pī fǎ yáng kuáng
披散著头发,假装成疯狂的样子。《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韩诗外传》卷七:「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发佯狂。」也作「被发阳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