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8,分5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陈执中(字 昭誉 恭 )
曹修古(字 述之 )
张若谷(字 德繇 )
李仲容(字 仪父 )
李柬之(字 公明 )
高若讷(字 敏之 文庄 )
贾昌朝(字 子明 魏国公、许国公 文元 )
郭申锡(字 延之 )
吕公绰(字 仲裕 )
曾公亮(字 明仲 宣靖 鲁国公 )
李若谷(字 子渊 康靖 )
叶清臣(字 道卿 )
彭思永(字 季长 )
陈希亮(字 公弼 )
其它辞典(续上)
范仲淹(世称 小范老子、龙图老子、吃齑宰相 别称 范履霜 字 希文 文正 )陈执中(字 昭誉 恭 )
曹修古(字 述之 )
张若谷(字 德繇 )
李仲容(字 仪父 )
李柬之(字 公明 )
高若讷(字 敏之 文庄 )
贾昌朝(字 子明 魏国公、许国公 文元 )
郭申锡(字 延之 )
吕公绰(字 仲裕 )
曾公亮(字 明仲 宣靖 鲁国公 )
李若谷(字 子渊 康靖 )
叶清臣(字 道卿 )
彭思永(字 季长 )
陈希亮(字 公弼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0—1059 【介绍】: 宋洪州南昌人,字昭誉。陈恕子。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向真宗进《演要》,乞立太子,擢右正言。仁宗庆历初以工部侍郎再知青州,镇压王伦。四年,召拜参知政事。累迁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凡权势者所引为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皆奏罢之。在中书八年,人不敢以私事相求。以事劾罢,出判亳州。以司徒、岐国公致仕。卒谥恭。全宋诗
陈执中(九九○~一○五九),字昭誉,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真宗时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后历知江宁府、扬州、永兴军。仁宗宝元元年(一○三八)同知枢密院事(《宋宰辅编年录》卷四)。庆历元年(一○四一)出知青州,改永兴军。四年,召拜参知政事。五年,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皇祐元年(一○四九)出知陈州。五年,再入相。至和二年(一○五五)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同上书卷五)。逾年辞节,以司徒致仕。嘉祐四年卒,年七十(《乐全集》卷三七《陈公神道碑铭》)。谥恭。《宋史》卷地八五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三九六
陈执中(九九○——一○五九),字昭誉,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以父恕荫授秘书省正字,擢右正言。明年,谪监岳州酒务,改判抚州。累迁三司户部副使。明道中,历知应天府、江宁府、扬州,同知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学士知河南府,迁工部侍郎、陕西同经略安抚招讨使。庆历四年参知政事。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中,改兵、吏部尚书,出判大名府。皇祐五年再为相,前后在中书八年。嘉祐四年六月卒,年七十。见张方平《陈公神道碑》(《乐全集》卷三七),《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 【介绍】: 宋建州建安人,字述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为监察御史,颇多建言,所至以直气闻。仁宗朝累官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会刘太后临朝,太后兄子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达八十人,修古等交章论列,忤太后,削官出知兴化军。会赦复官。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池上》诗1首,列为世次爵里无考作者。按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进士。历官秘书丞、同判饶州、监察御史,出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权同判吏部流内铨。因论事得罪,出为同判杭州,改知兴化军。遇赦复官。约卒于宋仁宗时。《宋史》卷二九七有传。《宋诗纪事》卷八收其《池上》诗。《全唐诗》误收作唐人。全宋诗
曹修古(?~一○三三),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累迁通判饶州。召为监察御史,出知歙州、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仁宗明道初以言事忤旨,出知兴化军。二年,病卒(《端明集》卷三二《曹女传》)。《宋史》卷二九七、《福建通志》卷四七并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三三○
曹修古(?——一○三三),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大中祥符元年进士。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出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推官。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立朝号刚正謇谔。以言忤刘太后,削一官,出知兴化军。会赦复官,至道二年卒。刘太后崩,特赠右谏议大夫。《宋史》卷二九七有传,又见《新安志》卷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剑州沙县人,字德繇。第进士。为巴州军事推官。以御寇受知于真宗。主广宁监,岁余,所铸赢三十万缗。历转运、发运使,入为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累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奏复市番部马,从之。仁宗宝元中为枢密直学士、工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改龙图阁学士,徙杭州。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所至有循良迹,不激讦取名。全宋文·卷二八○
张若谷,字德繇,南剑沙县(今福建沙县)人。进士及第,为巴州军事推官,调全州军事推官,改大理寺丞、知濛阳县,监广宁监,擢知处州。历江淮制置发运使、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知并州、澶州、成德军、扬州、江宁府,入知审官院,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杭州、洪州,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宋史》卷二九九有传。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九原注,谓知处州者或为别一张若谷,存疑俟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仁府济阴人,字仪父。李涛孙。真宗咸平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终户部侍郎。卒年七十。性醇易,好饮酒。言谈不及势力,时称长者,然吏事非所长。有《冠凤集》。全宋文·卷二七八
李仲容,字仪父,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咸平五年进士,除大理评事、知三原县。累擢监察御史,诏试中书,擢左司谏、直史馆。天圣中,以起居郎为知制诰,累迁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官至户部侍郎,卒年七十。自集制草为《冠凤集》十二卷。《宋史》卷二六二《李涛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6—1073 【介绍】: 宋濮州人,字公明。李迪子。以献文召试,赐进士出身。通晓当朝典故。为馆阁校勘,累进直集贤院。仁宗时,历知荆南、河阳、澶州,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英宗即位,富弼荐其学行,复旧职,兼侍读。神宗时拜太子少保致仕,再迁少师。全宋诗
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以献文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宣化军使,进直集贤院。历知邢、汉、庐、凤翔等州府,京东、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荆南、河阳、澶州,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英宗即位,为翰林侍读,未几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熙宁六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三一○有传。全宋文·卷四七七
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迪子,幽州(治今北京)人。少受知于寇准。献文召试,赐进士出身,仁宗时为馆阁校勘,宣化军使。进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开封府推官、盐铁判官,历知邢、汉、庐州、凰翔府,京东、陕西转运使,擢侍御使知杂事。拜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知荆南、河阳、澶州,改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英宗即位,富弼荐其学行,复旧职兼侍读,知通进银台司。治平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熙宁六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7—1055 【介绍】: 宋并州榆次人,徙卫州,字敏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强学善记,精于天文,兼通医书。累官起居舍人、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余靖、尹洙相继贬斥,欧阳修移书责若讷,若讷忿,奏贬修夷陵令。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皇祐五年因事被劾,罢为观文殿学士。卒谥文庄。有文集。全宋文·卷四七九
高若讷(九九七——一○五五),字敏之,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天圣二年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累迁起居舍人、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贬,余靖、尹洙论救,亦遭贬斥。欧阳修移书责若讷身为谏官,不辩曲直。若讷怒,奏贬修,以此为时论所讥。擢天章阁待制,判吏部流内铨,出为河东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权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皇祐元年参知政事,三年,迁枢密使。五年,罢为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丞、同群牧制置使。至和二年卒,年五十九,谥文庄。若讷彊学善记,尤喜申韩之书,颇明历学,兼通医书。著《素问误文阙义》一卷、文集二十卷,又与文彦博同著《大飨明堂记》二十卷。见文彦博《高公神道碑》(《文潞公集》卷一二),宋祁《高观文墓志铭》(《景文集》卷六○),《宋史》卷二八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65 【介绍】: 宋开封人,祖籍真定获鹿,字子明。贾琰从孙。真宗天禧初,献文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国子监说书。仁宗朝,历崇政殿说书、天章阁侍讲、知制诰。累迁权御史中丞兼判国子监。时用兵西夏不利,上备边六事,多施行之。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充枢密使。五年,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七年,罢相判大名府。英宗即位,徙凤翔节度使,进封魏国公。卒谥文元。博学善论说。有《群经音辨》、《通纪》、《本朝时令》、《奏议》及文集等。全宋诗
贾昌朝(九九八~一○六五),字子明,开封(今属河南)人。真宗天禧元年(一○一七)赐同进士出身,补常州晋陵县主簿。累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仁宗庆历元年(一○四一),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为枢密使。五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数与参知政事吴育争事,出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抚使。嘉祐元年(一○五六),又兼侍中,寻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枢密使。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拜凤翔节度使、左仆射。二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卒,年六十八。谥文元。有文集三十卷,不传。事见宋王圭《华阳集》卷五六《贾昌朝墓志铭》,《宋史》卷二八五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四八一
贾昌朝(九九八——一○六五),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鹿泉)人。天禧元年献颂,赐同进士出身,授晋陵主簿。历知宜兴、东明县。迁尚书礼部郎中、史馆修撰,擢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兼侍讲,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次年,以工部侍郎充枢密使。五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仍兼枢密使。七年,出判大名府,移山南东道节度使。后除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嘉祐元年,进封许国公。英宗即位,进封魏国公。治平二年卒,年六十八。著《群经音辨》十卷(今存本为七卷)、《春秋要论》十卷、《通纪》八十卷、《本朝时令》十二卷,奏议、文集各三十卷。见王圭《华阳集》卷三七《贾文元公昌朝墓志铭》,《宋史》卷二八五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74 【介绍】: 宋大名魏县人,字延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历任州县官,审狱明察,办事干练。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屡诋权幸。奉命安抚河北,还为盐铁副使。相视决河,坐讼李参失实,黜知濠州。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种谔取绥州,乃谓边患将自此始。及夏主李谅祚死,奏请捐前故,听其子袭爵。主张以重将守边,不邀功生事,著《边鄙守御策》。以给事中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55 【介绍】: 宋寿州人,字仲裕。吕夷简子。以荫补将作监丞。累迁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尝以郊庙祭器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又编集《郊祀总仪》进上。后历龙图阁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官至右司郎中,未拜卒。其父执政时,多涉干请,尝泄漏除拜以市恩,时人比之窦申。全宋文·卷五四九
吕公绰(九九九——一○五五),字仲裕,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夷简长子。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天圣中为馆阁对读。改集贤校理,迁太子中允。景祐二年判吏部南曹,庆历元年同判太常寺。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史馆修撰。三年父罢相,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出知郑州。庆历末,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集贤殿修撰。皇祐中知永兴军,改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迁刑部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未拜。至和二年卒,年五十七。见王圭《华阳集》卷三八《吕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78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明仲。曾会子。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知会稽县,立斗门,泄镜湖水,民受其利。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出知郑州,有能声。嘉祐初,擢参知政事,除枢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书左仆射。曾荐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变法。熙宁三年,罢相。次年,判永兴军,旋以太傅致仕。卒谥宣靖。尝与丁度编《武经总要》。全宋诗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知会稽县。累迁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给事中、参知政事。五年,除枢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英宗即位,依旧执政。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谥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师公亮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会之子。天圣二年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后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以端明殿学士出知郑州,复入知开封府,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神宗时累封鲁国公。熙宁三年以年老辞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兴军。元丰元年卒于京师,年八十,谥宣靖,尝奉敕撰《武经总要》四十卷(存)。见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徐州丰县人,字子渊。举进士。仁宗时历知滑州、延州、寿州,治水患有绩。又知江宁、河南、开封等府,进拜参知政事。性端重,在政府议论常近宽厚。治民多智虑,恺悌爱人。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谥康靖。全宋诗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今属江苏)人。真宗时进士,初仕长社县尉,累迁权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徙知陕州、梓州。仁宗天圣初,判三司户部勾院,历知荆南、潭、滑、寿、江宁、河南、并、开封等州府。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谥康靖。《宋史》卷二九一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二七三
李若谷(九七○——一○四九),字子渊,徐州丰县(今江苏丰县)人。举进士,补长社县尉,累迁度支员外郎、权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东京转运使。历知陕、梓、荆南、潭、滑、延、寿、江宁、河南、并等州府,所在有善政。进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宝元元年,拜参知政事。以耳疾,累上章辞位,罢为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提举会灵观事,以太子少傅致仕。皇祐元年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谥康靖。见《宋史》卷二九一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1049 【介绍】: 宋苏州长洲人,字道卿。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签书苏州观察判官事。累迁太常丞,进直史馆,论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为仁宗采纳,仲淹等得近徙。出为两浙转运副使,疏盘龙汇、沪渎港入海,民赖其利。庆历六年,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仁宗御天章阁,诏问当世急务,清臣条对极论时政阙失,多劘切权贵。擢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皇祐元年以侍读学士知河阳。有《述煮茶小品》。全宋诗
叶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签书苏州观察判官事。还为集贤校理。又通判太平州,知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诰,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庆历六年(一○四六),出知澶州,寻改青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八)。七年,为永兴军路都部署兼本路安抚使、知永兴军(同上书卷一六○)。八年,复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同上书卷一六四)。皇祐元年,知河阳,未几卒(同上书卷一六六),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已佚。《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十一首。全宋文·卷五七七
叶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圣二年举进士高第。历光禄寺丞、集贤校理,知秀州、宣州。累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进直史馆。宝元初出为两浙转运副使,次年以右正言知制诰,知审官院,判国子监。康定元年,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出知江宁府。庆历三年,入翰林为学士。后为宰相陈执中所排,出知澶州,进户部郎中,徙知青州、永兴军。八年,复入为权三司使。皇祐元年出知河阳,未几卒,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六卷),又著《春秋类纂》十卷。《宋史》卷二九五有传,又见《隆平集》卷一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1070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季长。仁宗天圣进士。历知州县,有治状。入为侍御史,极论内降授官赏之弊,又反对外戚秉政、宦侍建节,解台职,出任湖北转运使,历州府。英宗治平中,召除御史中丞,复谏勿称濮王为亲。坐事知黄州、太平州。神宗熙宁三年,以户部侍郎致仕。全宋诗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授南康军判官,移知广州南海县。又知潮、常州,寻召为侍御史。侬智高叛,除荆湖北路转运使,改益州路转运使,召为户部副使。岁馀,以天章阁待制充陕西都转运使。英宗治平初,召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黄州,改太平州。熙宁三年,以户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见《明道文集》卷三《故户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状》,《宋史》三二○有传。全宋文·卷五七八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五年进士及第,授南康军判官。历知南海、分宁二县,通判睦州,移知潮州、常州,召为侍御史。出知宣州,历湖北、益州转运使,以天章阁待制充陕西都转运使。英宗朝恩升给事中,复召权御史中丞。神宗时拜御史中丞,后以户部侍郎致仕。熙宁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一。见《明道文集》卷三《故户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状》,《宋史》卷三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或1002—1065 【介绍】: 宋眉州青神人,字公弼。幼孤好学,兄使治钱息,希亮召逋家焚其券。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历知长沙、临津等县,又知房、曹等州,提点江东刑狱,徙河北。嘉祐二年,入为开封府判官,改判三司户部勾院。请补外为京西转运使,迁京东,移知凤翔府。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分司西京,致仕卒。仕宦所至,锄豪强,惩猾吏,平冤狱,蠲赋役,为政严而不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有《辨钩隐图》、《制器尚象论》及文集。全宋诗
陈希亮(一○○○~一○六五),字公弼,青神(今属四川)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宋史》作天圣八年)进士。知长沙县,徙知虔州鄠都。皇祐元年(一○四九),知滑州。又知曹州、庐州,改江东、河北提点刑狱。嘉祐二年(一○五七),入为开封府判官。出为京西转运使。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治平二年卒,年六十六(《宋史》、《东都事略》均作六十四)。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一《陈少卿希亮墓志铭》,《宋史》卷二九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