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大般涅槃经》卷三〈寿命品之三〉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实非阿罗汉,而与罗汉等。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佛说波旬说,云何分别知。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正善具成就,演说四颠倒。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云何诸菩萨,能见难见性。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云何共圣行,如娑罗娑鸟。迦邻提日月,太白与岁星。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犹如阎浮金,无能说其过。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如医疗众病,不为病所污。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云何示多头,唯愿大仙说。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云何勇进者,示人天魔道。云何知法性,而受于法乐。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云何为众生,演说于秘密。云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如其断疑网,云何不定说。云何而得近,最胜无上道。我今请如来,为诸菩萨故。愿为说甚深,微妙诸行等。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唯愿大仙尊,为我分别说。众生大依止,两足尊妙药。今欲问诸阴,而我无智慧。精进诸菩萨,亦复不能知。如是等甚深,诸佛之境界。
《大宝积经》卷五十二
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超于三界最胜之身。

例句

初传宝诀长生术,已證金刚不坏身。 广宣 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

《國語辭典》:金刚(金剛)  拼音:jīn gāng
1.一种矿石。参见「金刚石」条。《南史。卷七八。夷貊传上。西南夷传》:「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赤鹦鹉鸟。」
2.比喻坚硬壮硕之物。《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那胡八乱子想了一想,看看凤四老爹又不是个金刚、巨毋霸,怕他怎的。」
3.佛教的护法力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法师与猴行者不免进上寺门歇息。见门下左右金刚,精神猛烈,气象生狞。」《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坛中有一重菩萨,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又外有一重金刚围著,圣贤比肩,环绕甚严。」
4.金刚猩猩的简称。参见「金刚猩猩」条。
《漢語大詞典》:金刚杵(金剛杵)
原为古 印度 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也采用作为表示摧毁魔敌的法器。用金、银、铜、铁等为之,长八指到十二指,中间为把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等的刃头。法苑珠林卷四:“前风轮坚固不可沮坏,有 大洛那力 人以金刚杵击之,杵碎,风轮无损。” 许地山 《空山灵雨·愿》:“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亦省称“ 金刚 ”。《大日经》卷一:“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漢語大詞典》:金刚杵(金剛杵)
原为古 印度 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也采用作为表示摧毁魔敌的法器。用金、银、铜、铁等为之,长八指到十二指,中间为把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等的刃头。法苑珠林卷四:“前风轮坚固不可沮坏,有 大洛那力 人以金刚杵击之,杵碎,风轮无损。” 许地山 《空山灵雨·愿》:“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亦省称“ 金刚 ”。《大日经》卷一:“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漢語大詞典》:金刚圈(金剛圈)
一种用作武器的金属圈。《初刻拍案惊奇》卷八:“看看至近,一挠钩搭住,十来个强人手执快刀、铁尺、金刚圈,跳将过来。”
分類:武器金属
《国语辞典》:金刚经(金刚经)  拼音:jīn gāng jīng
佛教典籍。一卷。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六种汉译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流行。内容主要在阐明般若空义。在般若经典中,其流行程度仅次于般若心经。禅宗从五祖弘忍以来特别重视此经。本经除汉译本外,尚有梵文本和藏译本传世。中、日注疏数百种。
《漢語大詞典》:金刚眼(金剛眼)
见“ 金刚眼睛 ”。
《漢語大詞典》:金刚眼睛(金剛眼睛)
指目光锐利能洞彻原形的眼睛。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景德传灯录·良匡禅师:“唯有金刚眼睛凭助汝发明真心。”亦省作“ 金刚眼 ”。 明 宋濂 《题钱舜举应真图》:“ 钱舜举 所貌应真渡水图,备极情态,此画史恆事尔。或者妄谓应真实然,则过矣。观者当具金刚眼,弗为纸墨所惑,可也。”
《漢語大詞典》:金刚禅(金剛禪)
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名。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近世 江 浙 有事魔吃菜者,云其原出於五斗米而诵《金刚经》,其説皆与今佛者之言异,故或谓之金刚禪。” 宋 陆游 《条对状》之七:“妖幻邪人,平时誑惑良民,结连素定,待时而发,则其为害未易可测,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 江西 谓之金刚禪, 福建 谓之明教。”参见“ 明教 ”。
《國語辭典》:明教  拼音:míng jiào
1.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思想。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在五代、宋、元时,常被利用作为组织作乱的工具。最著名的有方腊之乱、王念经之乱。
2.高明的指教。《战国策。魏策一》:「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漢語大詞典》:金刚坚(金剛堅)
佛珠。传说有毒能消毒,有热能除热,并能使怨家亲善。又名如意珠。杂宝藏经卷七:“有一婆罗门,善别如意珠。持一如意珠,从 南天竺 至 东天竺 ,遍诸国土,无能别者……佛言:‘此珠磨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
《漢語大詞典》:金刚座(金剛座)
指 释迦牟尼 成佛之座。阿毘达磨俱舍论·分别世品:“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上。”
《漢語大詞典》:金刚藏(金剛藏)
佛教语。金刚神之化身。陀罗尼集经·金刚藏大威神力三昧法印咒品:“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訶萨,名 金刚藏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金刚顶一切如来真摄证实大乘现证教王经》卷上:“身中微尘数,想成金刚藏。”
《漢語大詞典》:金刚神(金剛神)
佛寺门两胁所立之金刚夜叉。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或现沙门梵志之像,或金刚神隐士独处仙人僮儒像。”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二年:“以宫人为佛菩萨,士为金刚神王。” 胡三省 注引 范成大 曰:“在处寺门有两金刚神,是千佛数中最后者,一名 娄至德 ,一名 青叶髻 。” 郑振铎 《海燕·大佛寺》:“黄色的围墙,庄严的庙门,四个极大的金刚神分站左右。”
《國語辭典》:金刚石(金剛石)  拼音:jīn gāng shí
一种矿石。由纯炭质而成,为八面或十二面体的结晶。硬度最高,其佳者无色透明,折光力极强,可制饰物及切割玻璃、岩石等材料。也称为「金刚钻」、「钻石」。
《漢語大詞典》:金刚舞(金剛舞)
舞名。诸佛境界摄真实经·金刚界外供养品:“我作金刚舞,供养十方无量世界三世诸佛一切菩萨,作是想已。结金刚拳,两臂作舞,即是金刚舞印。作此舞印,诸佛菩萨即大欢喜。” 唐 张鷟 朝野佥载补辑:“ 隋 末, 深州 诸葛昂 ,性豪侠。 渤海 高瓚 闻而造之,为设鸡肫而已。 瓚 小其用,明日大设,屈 昂 数十人,烹猪羊等长八尺,薄饼阔丈餘,裹餤麄如庭柱,盆作酒盌行巡,自为金刚舞以送之。”
分類:舞名
《國語辭典》:金刚钻(金剛鑽)  拼音:jīn gāng zuàn
一种矿石。参见「金刚石」条。《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这里面不是红绿宝石,一定是金刚钻。」《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就是老妈妈论儿,也道是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傢伙。」
《漢語大詞典》:金钢石(金鋼石)
见“ 金刚石 ”。
《国语辞典》:金刚界(金刚界)  拼音:jīn gāng jiè
中国佛教密宗二部教法之一。以《金刚顶经》传承的教法修行。唐朝时由南印度金刚智传入中国,再东传日本和韩国。《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卷上》:「其有得传金刚界法者,顿见菩提,入曼荼罗。」
《漢語大詞典》:金刚不坏身(金剛不壞身)
指佛身。大般涅槃经卷上:“过去诸如来,金刚不坏身,亦为无常迁,今我岂独异!” 清 赵翼 《梁制观世音像歌》:“炼出金刚不坏身,不矜一写而成速。” 清 周实 《感事》诗:“要从棘天荆地里,还我金刚不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