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小队(小隊)  拼音:xiǎo duì
队伍的编制单位。其人数不多,便于管理。
《漢語大詞典》:逐队(逐隊)
谓随众而行。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何必随羣逐队到死蹋红尘。” 唐 罗隐 《答贺兰友书》:“况僕求试京师,随波而上,逐队而下,亦有年矣。”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蚊子》:“蚊虫儿,生就你惺惺伶俐,善趋炎,能逐队,到处成雷,吹弹歌舞般般会。”
《骈字类编》:一队(一队)
唐 戎昱 出军 中军一队三千骑,尽是并州游侠儿。
《韵府拾遗 队韵》:家语子路曰由愿得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
分类:一队
《漢語大詞典》:作队(作隊)
结伴成列。 宋 梅尧臣 《闻进士贩茶》诗:“顽兇少壮冒岭险,夜行作队如刀枪。”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民三五人作队念佛。” 明 单本《蕉帕记·脱化》:“咱家是大 汉 钟离 、 纯阳 、 铁拐 、骑驴 张老 ,作队镇游遨。”
分類:结伴成列
《國語辭典》:队伍(隊伍)  拼音:duì wǔ
1.凡列队而成行伍,称为「队伍」。《三国演义》第三三回:「操自勒马登高望之,见蹋顿兵无队伍,参差不整」。
2.团体、组织。如:「他很早就加入文艺救国的队伍。」
《漢語大詞典》:同队(同隊)
(1).犹同群。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宋 无名氏 《海山记》下:“忆昔与帝同队戏,情爱甚於同气。” 宋 黄庭坚 《次韵答高子勉》之九:“忽作飞黄去,顿超同队鱼。”
(2).同一队伍或同一队列。如:编队时,我和 小王 同队。
《漢語大詞典》:结队(結隊)
排成队伍。《宋史·兵志九》:“结队并依 李靖 法,三人为一小队,九人为一中队。” 清 程麟 《此中人语·曾睹瑶池仙客》:“復举首西望,卤簿威严,旗旛锦簇,有众仙结队而出。” 郭沫若 《长春集·五一节天安门之夜》:“想到这儿来扭一扭秧歌,和年青的同志们结队成群。”
分類:结队队伍
《骈字类编》:千队(千队)
李山甫曲江诗见一群下
《漢語大詞典》:入队(入隊)
(1).谓加入队列。宋史·食货志上四:“八月,詔 镇江 都统司及武锋军三处屯田兵,并拘收入队教閲。”如: 小明 入队了。
(2).特指参加 中国 少年先锋队。
《國語辭典》:马队(馬隊)  拼音:mǎ duì
1.骑兵队伍。如:「这支马队看起来雄赳赳、气昂昂,好不神气。」《水浒传》第七六回:「八方摆布的铁桶相似,阵门里马军随马队,步军随步队,各持钢刀大斧,阔剑长鎗,旗幡齐整,队伍威严。」
2.有组织的马匹队伍,多用于运输货物。如:「这支马队驮著货物,不知要去何方?」
《漢語大詞典》:后队(後隊)
王莽 仿周礼官制置六队,以 河内郡 为 后队 。队,通“ 遂 ”。汉书·地理志上“ 河内郡 ……县十八”原注:“ 高帝 元年为 殷国 ,二年更名。 莽 曰 后队 ,属 司隶 。”亦称 后队 的长官。《汉书·王莽传中》:“大司空保予卿、虞卿、共卿、工卿、师尉、列尉、祈队、后队、中部洎后十郡。”参见“ 六队 ”。
后面的队伍。《魏书·肃宗纪》:“其配衣六军,分隶熊虎,前驱后队,左翼右师。” 唐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后队咽笳簫,前驱严罕罼。” 宋 梅尧臣 《送王介甫知毘陵》诗:“兵吏拥后队,剑挝盛前驱。”
《漢語大詞典》:六队(六隊)
王莽 时所设的六个行政区。队,通“ 遂 ”。汉书·王莽传中:“分 三辅 为六尉郡, 河东 、 河内 、 弘农 、 河南 、 潁川 、 南阳 为六队郡,置大夫,职如太守。” 颜师古 注:“队,音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与 王莽 前队 大夫 甄阜 ” 唐 李贤 注:“ 王莽 置六队,郡置大夫一人,职如太守。 南阳 为 前队 , 河内 为 后队 , 潁川 为 左队 , 弘农 为 右队 , 河东 为 兆队 , 滎阳 为 祈队 。”
《漢語大詞典》:前队(前隊)
先头部队。三国志·吴志·孙静传:“吾当自帅众为军前队,破之必矣。”旧唐书·吐蕃传上:“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三国演义》第九九回:“二人遂将大军前队作后队,后队作前队,徐徐而退。”
分類:先头部队
《骈字类编》:万队(万队)
旧唐书郑畋传霜戈万队铁马千群雕虎啸以风生应龙骧而云起 王褒上庸公陆腾勒功碑仗国威灵奉辞伐罪长戟万队巨舰千轴
《國語辭典》:分队(分隊)  拼音:fēn duì
队伍组织中的支队。如:「警勤分队」、「向导分队」。
《骈字类编》:十队(十队)
唐书李密传隋越王侗遣将刘长恭房崱讨密又令裴仁基统兵出成皋西密乃为十队跨洛水抗东西二军令单雄信徐世绩王伯当骑为左右翼自引麾下急击长恭等破之东都震恐 宋史兵志注洪德砦二族强人二百七十三壮马五十三为十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