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阿那含  拼音:ā nà hán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三果。證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来,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證涅槃。阿那含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證二果,正趋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也作「不来」、「不还」。
《漢語大詞典》:四向(四嚮)
(1).向着四面;四出。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嚮。 汉 军围之数重。”南齐书·孔稚珪传:“吉日於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沱。”新唐书·韩愈传:“执兵之卒,四向侵掠。”
(2).四周;四方。《北史·牛弘传》:“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宋 范仲淹 《知郡职方》:“有饥民自四向乡下萃来。”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四向四果,八贤八圣。”
《國語辭典》:四果  拼音:sì guǒ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预流果)、斯陀含果(一来果)、阿那含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四者。《中论》卷四:「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證灭,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国语辞典》:四双八辈(四双八辈)  拼音:sì shuāng bā bèi
佛教修行者的八种果位。即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向是指还在过程的阶段,果是已證得的阶位,合一向一果是一双,故称为「四双八辈」。《长阿含经》卷二:「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也称为「八贤圣」、「四向四得」、「四向四果」。
五种阿那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五种不还同。(参见:不还)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又云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钝,行有勤怠,于證阿罗汉果有先后之不同,故分为五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阴,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后,未得托生之识身也。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色界时,于色界中有身,便断上地馀惑,證阿罗汉,得般涅槃也。(上地,即无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于色界受生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经多时勤修加行,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四、无行般涅槃〕,无行即不加功行也。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更经多时,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纵,任运经久,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无色界,流即流行。谓此阿那含,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须流行色界馀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断上地馀惑,得阿罗汉,入般涅槃也。(馀天,即色界初禅后,二禅、三禅、四禅天也。)
阿那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na%ga%min,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阿那含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得阿那含果报之位名。无量寿经下曰:「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
【佛学常见辞汇】
贝阿那含条。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阿那含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向阿那含果修行之位名。为四向中之第三向。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四向中的第三向。(参见:四向)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须陀洹向,旧译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是为向须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因之新就译名谓之一来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义同前。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云不还向。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义同前。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新旧皆就梵名谓之阿罗汉向。为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参见:子果)
【佛学常见辞汇】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参见:四向四果)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并法华玄义)
〔一、须陀洹向〕,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佛说呵雕阿那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佛印可呵雕阿那鋡之德行及说法者。
呵雕阿那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佛赞呵雕优婆塞八事。
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阿那含塔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断欲界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
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