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华风
放灯
巫风
季俗
顽俗
媮末
人情
看花
弹指
送春
曲水
民物
国风
问俗
屠苏
《漢語大詞典》:华风(華風)
(1).指 汉 族或中原的风俗。宋书·鲁爽传:“﹝ 鲁爽 ﹞幼染殊俗,无復华风。” 宋 苏辙 《移岳州谢状》:“臣见具舟前往,自尔稍近华风,遂脱瘴死。” 清 赵翼 《经临途次杂纪以诗》之三:“华风濡染变狉獉,光气将开色色新。”
(2).浮华的文风。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寻 宇文 初习华风,事由 苏绰 。至於军国词令,皆準尚书。”
(3).犹光风。天日清明时的和风。 唐 李贺 《高轩过》诗:“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國語辭典》:放灯(放燈)  拼音:fàng dēng
元宵时张灯的习俗。宋。辛弃疾 定风波。少日犹堪话别离词:「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水浒传》第三三回:「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
《漢語大詞典》:巫风(巫風)
(1).指歌舞作乐的风俗。巫觋以歌舞事神,故称。《书·伊训》:“敢有恆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孔颖达 疏:“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覡之风俗也。”
(2).巫觋降神的风尚。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 汉 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
《漢語大詞典》:季俗
指末世颓败的风俗。《宋书·明帝纪》:“庶淳风至教,微遵太古,阜财兴让,少敦季俗。” 唐 刘待价 《独孤仁政碑》:“季俗为之惩革,淳风由是兴行。”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虽驰华於季俗,实败素於淳风。”
《漢語大詞典》:顽俗(頑俗)
指 殷 代顽民的风俗。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济 殷 弊民,绥辅 武庚 ,以兴顽俗。”参见“ 顽民 ”。
分類:风俗
《國語辭典》:顽民(頑民)  拼音:wán mín
不服从政府命令的人民。《书经。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漢語大詞典》:媮末
指鄙薄衰败的风俗。
《國語辭典》:人情  拼音:rén qíng
1.人的感情。如:「老年丧子,哀痛欲绝,这也是人情之常。」《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2.人的常情、世情。《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交情、情面。《西游记》第二五回:「他又是师父的故人,饶了他,也是师父的人情。」《红楼梦》第五五回:「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他做好人,拿著太太不心疼的钱乐得做人情。」
4.人民的生活、情感意愿、风俗习尚等状况。唐。杜牧 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三十年来王师攻击,利与不利,其所来由。」《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过几省,说了那些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5.礼物。《水浒传》第一四回:「他便送些人情与这都头,你却来讨了。」《通俗编。仪节》:「以礼物相遗曰送人情。」
6.交际往来。指婚丧庆吊等礼节应酬。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父亲母亲人情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
《漢語大詞典》:看花
唐 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 长安 城中看花的风俗。 唐 刘禹锡 《元和十一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甲:“ 施肩吾 与 赵嘏 同年不睦, 嘏 旧失一目,以假珠代其精。故 施 嘲之曰:‘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隻眼看花。’”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愿借酒杯,预贺看花之喜。”
《國語辭典》:弹指(彈指)  拼音:tán zhǐ
1.捻弹手指作声。用以表示欢喜、许诺、警告等。原为印度风俗。后亦用来表示情绪激动。《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顺帝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旧唐书。卷九一。敬晖传》:「晖等既失政柄,受制于三思,晖每推床嗟惋,或弹指出血。」
2.比喻很短暂的时间。宋。普润大师《翻译名义集。时分。怛刹那》:「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3.比喻时间过的很快。《儒林外史》第一回:「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著实明白了。」
4.比喻轻易、容易。《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却说周瑜、鲁肃回寨,肃曰:『都督如何亦许玄德取南郡?』瑜曰:『吾弹指可得南郡,落得虚做人情。』」
《漢語大詞典》:送春
(1).送别春天。 唐 白居易 《送春归》诗:“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 西江 西。” 清 周亮工 《白樱桃》诗之二:“岭外麦英雪是肤,送春新脱紫霞襦。”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2).旧时立春日的一种风俗。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立春日,官吏各执彩仗……制小春牛遍送搢绅家,谓之送春。”
《國語辭典》:曲水  拼音:qū shuǐ
1.曲折的流水。如:「山谷间有曲水环绕。」
2.古代修禊盛会,会者引水环曲成渠,流觞畅饮,称为「曲水」。参见「流觞曲水」条。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曲水閒销日,倡楼醉度旬。」
《漢語大詞典》:民物
(1).泛指人民、万物。 汉 蔡邕 《陈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图於丹青。” 宋 张孝祥 《与明守赵敷文书》:“执事以慈惠之师,有来作牧,布宣德意,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清史稿·世祖纪二:“朕亲政以来,夙夜兢业,每期光昭祖德,蚤底治平,克当天心,以康民物。”
(2).民众的财物。后汉书·翟酺传:“帑藏单尽,民物彫伤。”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天作淫雨, 冀州 水出,漂没民物。”
(3).犹民情、风俗。《宋书·武帝纪下》:“古之王者,巡狩省方,躬览民物,搜扬幽隐,拯灾卹患。” 宋 苏舜钦 《先公墓志铭》:“既省政,恶民物之薄。” 明 申涵光《宿金提驿》诗:“暂宿 恆 南驛,重悲 蓟 北天。山河仍故国,民物忆初年。”
《國語辭典》:国风(國風)  拼音:guó fēng
1.国家的风俗。《史记。卷三。殷本纪》:「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2.《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即诸侯采撷其国的民歌,贡献于天子,并由乐官统筹管理。《诗经》共分十五国风,即〈周南〉至〈豳风〉各篇皆属之。《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國語辭典》:问俗(問俗)  拼音:wèn sú
初到异地,打听当地风俗习惯。《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分類:访问风俗
《國語辭典》:屠苏(屠蘇)  拼音:tú sū
1.一种药草。阔叶,可与肉桂、山椒、白朮、防风等调合为「屠苏酒」。
2.一种以屠苏等药草制的酒。参见「屠苏酒」条。
3.草庵、平屋。《宋书。卷九五。索虏传》:「焘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
4.一种宽檐帽。形状似屋,可遮阳。《晋书。卷二八。五行志中》:「时童谣曰:『屠苏鄣日覆雨耳,当见瞎儿作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