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6,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暮齿
牙齿
不齿
凿齿
年齿
马齿
尚齿
齿豁
稚齿
象齿
雁齿
玉齿
齿冷
齿寒
启齿
《國語辭典》:暮齿(暮齒)  拼音:mù chǐ
暮年。唐。吴融 和杨侍郎诗:「目极家山远,身拘禁苑深,烟霄惭暮齿,麋鹿愧初心。」
分類:晚年
《國語辭典》:牙齿(牙齒)  拼音:yá chǐ
动物体的咀嚼器官,为固立于上下颚骨之齿槽突的硬组织突起物。牙齿的构造可分为硬组织形成的珐琅质、象牙质和牙骨质;以及包在硬组织中心而属于软组织的牙髓。
《國語辭典》:不齿(不齒)  拼音:bù chǐ
1.羞与为伍。如:「他的作为,令人不齿。」
2.不录用。《书经。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汉。孔安国。传:「罪轻故退为众人,三年之后乃齿录,封为霍侯。」《礼记。王制》:「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汉。郑玄。注:「齿犹录也。」
3.周代官分九等称「九命」,三命官参加乡饮因尊贵而可以不按年龄顺序排列入座;座位居一般人之上,称为「不齿」。《周礼。地官。党正》:「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漢語大詞典》:凿齿(鑿齒)
(1).古代传说中的野人。山海经·海外南经:“ 羿 与凿齿战于 寿华 之野。 羿 射杀之,在 昆仑虚 东。 羿 持弓矢,凿齿持盾。” 郭璞 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一说谓兽名。《淮南子·本经训》:“ 尧 乃使 羿 诛凿齿於 畴华 之野。” 高诱 注:“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梁书·文学传下·刘峻:“虽大风立於青丘,凿齿奋於 华 野,比其狼戾,曾何足踰。”
(2).比喻残暴作乱之徒。 汉 扬雄 《长杨赋》:“昔有彊 秦 ,封豕其土,窫窳其民,凿齿之徒相与摩牙而争之。” 唐 李白 《北上行》:“奔鲸夹 黄河 ,凿齿屯 洛阳 。” 王琦 注:“其曰‘凿齿屯 洛阳 ’者,谓 禄山 据 东京 僭号也。” 清 顾炎武 《拟唐人五言八韵·申包胥乞师》:“九县长蛇据,三关凿齿横。”
(3).古代某些民族的一种风俗。 唐 张说 《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髮、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
《國語辭典》:年齿(年齒)  拼音:nián chǐ
年龄。《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彭宣》:「臣资性浅薄,年齿老眊。」《三国演义》第五回:「众扶绍升帐而坐,两行依爵位年齿分列坐定。」
分類:年齿年龄
《國語辭典》:马齿(馬齒)  拼音:mǎ chǐ
马的牙齿。由于马的牙齿随年龄而添换,所以看马齿便可知道马的年龄。《谷梁传。僖公二年》:「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后为自称年岁的谦词。北周。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诗:「犹怜马齿进,应念节旄稀。」
《國語辭典》:马齿苋(馬齒莧)  拼音:mǎ chǐ xiàn
植物名。马齿苋科马齿苋属,一年生草本。茎下部匍匐,平卧地面。叶长方形或匙形、倒卵形,长一至三公分,上面深绿,下面较淡,边有薄翅。花簇生顶端,黄色,花瓣卵形,顶端长而尖细。蒴果横裂,种子多数,黑色,扁圆。也称为「麻绳菜」、「猪母菜」、「长寿菜」、「五行菜」。
《國語辭典》:尚齿(尚齒)  拼音:shàng chǐ
尊奉年高的人使居上。《礼记。祭义》:「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庄子。天道》:「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也作「尚年」。
《漢語大詞典》:齿豁(齒豁)
齿缺。指年老。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髮秃齿豁,不见知己。” 梁启超 《新民说》十四:“其潦倒者,则八股八韵,风簷矮屋,磨至头童齿豁之年。”
分類:年老
《國語辭典》:稚齿(稚齒)  拼音:zhì chǐ
少年。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阙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漢語大詞典》:象齿(象齒)
象牙。《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唐 温庭筠 《织锦词》:“象齿熏鑪未觉秋。” 宋 姜夔 《齐天乐》词序:“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鬬。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鏤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分類:象牙词序
《國語辭典》:雁齿(雁齒)  拼音:yàn chǐ
1.形容东西的排列有序如雁行。北周。庾信〈温汤碑〉:「秦皇馀石,仍为雁齿之阶。」唐。白居易 新春江次诗:「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
2.旧时江东称羊齿为「雁齿」。参见「羊齿」条。
《漢語大詞典》:玉齿(玉齒)
(1).形容洁白美丽的牙齿。 隋 李播《天文大象赋》:“却睇女床,前瞻天纪。耀棘庭之金印,粲椒宫之玉齿。”
(2).借指口。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灵妃顾我笑,粲然啟玉齿。”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二:“娟娟双青娥,微微啟玉齿。”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三十三:“扬蛾启玉齿,声发已復吞。”
《國語辭典》:齿冷(齒冷)  拼音:chǐ lěng
开口笑久了,则牙齿变冷,故称讥笑为「齿冷」。《南史。卷七三。孝义传上。乐颐之传》:「人笑褚公,至今齿冷。」
《漢語大詞典》:齿寒(齒寒)
(1).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旧唐书·田弘正传:“自 弘正 归国, 幽 、 恆 、 鄆 、 蔡 有齿寒之惧。”新唐书·窦建德传:“二国兵不解, 唐 彊 郑 弱,势必举 郑 , 郑 灭则大 夏 有齿寒之忧。”参见“ 脣亡齿寒 ”。
(2).齿酸。 宋 孙舣 《菩萨蛮·落梅》词:“一点著枝酸, 吴姬 先齿寒。”
《國語辭典》:唇亡齿寒(脣亡齒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三国演义》第一九回:「明上今不相救,恐唇亡齿寒,亦非明上之福也。」
《國語辭典》:启齿(啟齒)  拼音:qǐ chǐ
1.发笑。《庄子。徐无鬼》:「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
2.开口说话。多指有求于人。《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唐俭言辞俊利,善和解人,酒杯流行,发言启齿。」《红楼梦》第五七回:「薛姑妈有件事求老祖宗,只是不好启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