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54,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啮齿
余齿
齿龋
齿稚
瓠齿
收齿
相齿
高齿
同齿
齿龈
不足齿
坚齿
九齿
龀齿
齿爵
《漢語大詞典》:啮齿(嚙齒,齧齒)
咬牙切齿。形容怒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 赵立 ﹞视 金 人如仇,每言及,必嚙齿而怒。”
齧齒:1.咬牙切齿。表示极其愤恨。语本南史·韦叡传:“初, 胡景略 与前军 赵祖悦 同军交恶,志相陷害, 景略 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共 胡嵩 啮齿,仗剑来杀 费仲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其啮齿受玷,由力不敌,非节之不固也。”
(2).咬。佛说灌顶经卷二:“昔有比丘名 般若提婆 ,诵习经法,中诸寒冷,遂为虫所啮齿。”
《漢語大詞典》:余齿(餘齒)
馀年。 晋 皇甫谧 高士传·挚峻:“徒欲偃仰从容,以游餘齿耳。”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二:“且当放怀去,行行没餘齿。” 明 高启 《送许先生归越》诗:“乞还山林养餘齿,歌颂圣德传无疆。”
分類:馀年
《国语辞典》:齿龋(齿龋)  拼音:chǐ qǔ
病名。因口腔感染某些产酸性细菌,使牙齿周围残留食物中的糖类分解成乳酸,酸蚀牙齿,因而引起牙齿脱钙,产生窝洞的一种牙病。参见「龋齿」条。
《漢語大詞典》:齿稚(齒穉)
年幼,未成年。 唐 刘长卿 《哭张员外继公及夫人相次没于洪州》诗:“抚孤怜齿穉,叹逝顾身衰。”《花月痕》第六回评语:“ 秋香 齿穉, 福奴 色衰。”
《高级汉语词典》:瓠齿
整齐、洁白的牙齿
《漢語大詞典》:收齿(收齒)
录用;接纳。《北史·李谔传》:“学必典謨,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名字不列於荐书,不得比数於下士,以望主上之休光,而尚获收齿於大贤之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既加收齿,何必復盘察?”
分類:录用接纳
《漢語大詞典》:相齿(相齒)
谓依据某种标准排列序位。庄子·天下:“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君主之国,有代议则贵贱不相齿;民主之国,有代议则贫富不相齿。”
《骈字类编》:高齿(高齿)
颜氏家训: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
《漢語大詞典》:同齿(同齒)
同岁,年龄相同。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復同科,朋友昏姻分最多。”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芸 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
分類:年龄
《國語辭典》:齿龈(齒齦)  拼音:chǐ yín
覆盖在齿槽突及围绕齿冠周围的口腔黏膜,即牙床齿茎的部分。可分为不动的附著齿龈,及可动的游离齿龈。也称为「牙龈」、「牙床」。
《國語辭典》:牙床  拼音:yá chuáng
1.齿龈的别名。参见「齿龈」条。
2.语音学中称发音部位在上颚的为「牙床」。
3.上有象牙雕刻装饰的床。南朝梁。萧子范 落花诗:「飞来入斗帐,吹去上牙床。」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承众位雅意,让我两个并坐牙床,又吃一回合卺双杯,倒也有趣。」
《国语辞典》:不足齿(不足齿)  拼音:bù zú chǐ
不值得一谈。含鄙视之意。《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耳。」
《分类字锦》:坚齿(坚齿)
抱朴子:或问坚齿之道,抱朴子曰: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其次则含地黄煎,或含元胆汤及蛇脂丸、矾石散、九棘散,则已动者更牢,有虫者即愈。又服灵飞散者,则可令既脱者更生也。
分类:齿
《分类字锦》:九齿(九齿)
张衡西京赋:右平左墄。薛综注:墄,限也,谓阶齿也。天子殿高九尺,阶九齿,各有九级。其侧阶各中分左右,左有齿,右则滂沲平之,令辇车得上。
分类:阶砌
《漢語大詞典》:龀齿(齔齒)
亦作“齓齿”。
(1).儿童换齿。《韩诗外传》卷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齔齿。”
(2).儿童脱去的乳齿。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城西北大河南岸 旧王伽蓝 ,内有 释迦菩萨 弱龄齓齿,长餘一寸。”
(3).儿童。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 汉 人自《史篇》《苍頡》,齔齿以上,大抵从师受诵。”
《漢語大詞典》:齿爵(齒爵)
年龄和官职。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孩儿!我齿爵俱尊,儿孙共贵。”参见“ 齿德 ”。
分類:年龄官职
《漢語大詞典》:齿德(齒德)
(1).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用“齿德”指年龄与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满千钱者升之堂上,不则退之堂下,惟商财贿,毋问齿德。” 明许自昌《水浒记·投胶》:“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齿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 清 方苞 《万季野墓表》:“惟余不与,而 季野 独降齿德而与余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桓 命於邻党中,招二三齿德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