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受授
(1).犹呼应,传递。 唐 杜甫 《上水遣怀》诗:“歌謳互激远,回斡明受授。” 仇兆鳌 注:“舟人首尾相呼,以求水脉,谓之受授。”
(2).指学问的传受。 唐 韩愈 《南山诗》:“《山经》《地志》,茫昧非受授。”
《漢語大詞典》:连阵(連陣)
(1).指军阵相连呼应。陈书·世祖纪:“时 龕 兵尚众,断据衝要,水步连阵相结。”
(2).连续几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四一回回目:“ 天师 连阵胜 火母 , 火母 用计借火龙。”
《漢語大詞典》:影会(影會)
谓暗中呼应。旧唐书·韦嗣立传:“遂使巨姦大猾,伺隙乘间,内苞豺狼之心,外示鹰鸇之跡,阴图潜结,共相影会,构似是之言,成不赦之罪。”新唐书·吉温传:“ 林甫 欲摇东宫,左驍卫参军 柳勣 影会发 杜良娣 家阴事。”
分類:暗中呼应
《漢語大詞典》:形援
指军事布局上的声援、呼应。晋书·谢玄传:“时 苻坚 遣军围 襄阳 ,车骑将军 桓冲 御之。詔 玄 发三州人丁,遣 彭城 内史 何谦 游军 淮 泗 ,以为形援。”旧唐书·黄巢传:“ 巢 徒党既盛,与 仙芝 为形援。”
《漢語大詞典》:应笔(應筆)
作品中与伏笔相呼应的部分。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稗官野史,虽説是个玩意儿,其为法则则如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纔得有个间架结构。”
《國語辭典》:就要  拼音:jiù yào
1.即使要。常与「也」结合使用,表示假设。清。李渔《比目鱼》第三出:「就要孩儿学戏,也只好在戏文里面趁些本分钱财罢了。」
2.即将。《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你且在此住些时,只怕再来就要迷路了。」
《漢語大詞典》:常山阵(常山陣)
首尾呼应的阵法。阵势如 常山 之蛇,故名。 隋 明余庆 《从军行》:“风捲 常山 阵,笳喧 细柳 营。”参见“ 常山蛇 ”。
《國語辭典》:常山蛇  拼音:cháng shān shé
神话传说中会稽常山一种首尾互相救应的蛇。这种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腰则首尾并至,名为率然。《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古代兵学家取效其反应迅捷,而演成阵势。唐。薛逢 上前易定卢尚书启:「遂使常山蛇阵,翻成干戚之文,易水剑歌,遽变鹿鸣之奏。」
分類:首尾相救
《漢語大詞典》:唤应(唤應)
呼应,照应。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丁:“子华子全剽百氏成文,至章法起伏唤应,宛然 宋 世塲屋文字。”
分類:呼应照应
《漢語大詞典》:呀吁
集体劳动时的呼应声。 唐 卢肇 《汉堤》诗:“疲癃鰥独,奋有筋膂;呀吁来助,提筐负筥。”
《國語辭典》:感叹词(感嘆詞)  拼音:gǎn tàn cí
表示说话人某种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哎呀!」、「唉!」、「呜呼!」、「嗟夫!」都是感叹词。
《國語辭典》:同声相应(同聲相應)  拼音: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原指声音相应和。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后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应和。《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等传。评曰》:「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唐。杨烱〈晦日药园诗序〉:「凡我良友,同声相应。」也作「同声之应」。
《漢語大詞典》:一倡一和
(1).《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 唱 ”。 元 耶律楚材 《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予不辨则成市虎矣。不独成市虎,抑恐 崔浩 、 李德裕 之徒,一唱一和撼摇佛教,为患不浅。”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自此一倡一和,渐渐情熟,往来不絶。” 蒋子龙 《一个女工程师的自述》:“他们俩在任何场合都是这么一唱一和,一搭一档,配合默契。”
(2).谓鸣声相呼应。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天上银河闪亮着。远远近近,蟋蟀和蝈蝈一唱一和地鸣叫。”
《国语辞典》:首尾相赴  拼音:shǒu wěi xiāng fù
头尾相互呼应。如:「全篇小说首尾相赴,结构谨严,实属难能可贵。」也作「首尾相应」。
《国语辞典》:首尾一贯(首尾一贯)  拼音:shǒu wěi yī guàn
前后贯通,相互呼应。如:「这篇文章构局严密,首尾一贯,相当流畅。」
《国语辞典》:彼倡此和  拼音:bǐ chàng cǐ hè
那边提倡,这边呼应。《明史。卷二○七。刘世龙传》:「仕者日坏于上,学者日坏于下,彼倡此和,靡然成风。」也作「彼唱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