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董生下帷  拼音:dǒng shēng xià wéi
汉代名儒董仲舒教授弟子时,放下帷幕讲诵,三年不窥视园圃。典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后遂用董生下帷比喻非常专注于学术传授。
《漢語大詞典》:搁开(擱開)
放下,放开。《花月痕》第八回:“﹝ 荷生 ﹞把路上所有想头,一齐搁开了。”《花月痕》第十四回:“﹝ 痴珠 ﹞便将《芳谱》搁开,低头不语。”
分類:放下放开
《漢語大詞典》:放绁(放紲)
放下缰绳。谓下马。梁书·张充传:“ 绪 尝请假还 吴 ,始入西郊,值 充 出腊,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遇 绪 船至,便放紲脱韝,拜於水次。”
《漢語大詞典》:兵销革偃(兵銷革偃)
销毁兵器,放下甲盾。谓太平无战事。 前蜀 杜光庭 《本命醮南斗词》:“垂廻凶度厄之慈,开輟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销革偃,四时之雨顺风调。”
《國語辭典》:爱不忍释(愛不忍釋)  拼音:ài bù rěn shì
喜爱得舍不得放手。《文明小史》第五五回:「湘兰接在手中,做出爱不忍释的样子,说:『实实出色,只怕上海寻勿出第二只格哉!』」《孽海花》第一五回:「彩云一面赏玩,爱不忍释,一面就道:『这是那里说起!……。』」
《國語辭典》:案兵束甲  拼音:àn bīng shù jiǎ
停止军事行动。《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國語辭典》:倒戈卸甲  拼音:dào gē xiè jiǎ
阵前反正或放下武器。《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说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如伤者偿命。」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四折:「呀!杀的他忘魂丧魄怎还乡,倒戈卸甲尽来降。」
《漢語大詞典》:弛仗
放下兵器。北齐书·孝昭帝纪:“帝至东閤门,都督 成休寧 抽刃呵帝。帝令 高归彦 喻之, 休寧 厉声大呼不从。 归彦 既为领军,素为兵士所服,悉皆弛仗, 休寧 叹息而罢。”
《漢語大詞典》:弃甲倒戈(棄甲倒戈)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三国演义》第四六回:“若是这个月破的,便破;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 张子布 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徐庶成真:“俄而,众贼麕至,某将仓卒拔剑,剑即飞去。须臾,贼众纷纷众甲倒戈而北。”
《漢語大詞典》:弃甲投戈(棄甲投戈)
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彭芬 《署督部堂与司道绅耆致全省官绅电》:“仍先广行諭告,使众周知:但能弃甲投戈,决不究其既往。”
《漢語大詞典》:轻装上阵(輕裝上陣)
原指古代作战时不披盔甲。今比喻放下各种思想包袱投入工作。《文汇报》1983.1.6:“这样一来,年轻人减轻了思想负担,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创作才华。”
《漢語大詞典》:舍策追羊(捨策追羊)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叶适 《陈待制挽诗》之三:“昔年行往偶相同,捨策追羊径未通。只么空归在何处,一竿红日海门东。”
《漢語大詞典》:释仗(釋仗)
放下兵器。旧唐书·屈突通传:“ 显和 ( 桑显和 )呼其众曰:‘京师陷矣,汝并 关西 人,欲何所去?’众皆释仗。”参见“ 释兵 ”。
《漢語大詞典》:释兵(釋兵)
(1).解除军事行动。史记·封禅书:“乃遂北巡 朔方 ,勒兵十万餘,还祭 黄帝冢 桥山 ,释兵 须如 。”
(2).放下武器。 明 罗曰褧 咸宾录·南夷志二·播州:“ 立 ( 陈立 )数责斩 兴 ( 夜郎 王)出晓其众,皆释兵降。” 清 姚鼐 《宋双忠祠碑文》:“昔 蜀汉 霍弋 、 罗宪 据郡不降 魏 ,及审知 后主 内附,然后释兵归命。”
《國語辭典》:手不释卷(手不釋卷)  拼音:shǒu bù shì juàn
手中总是拿著书卷。比喻勤奋好学。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文明小史》第八回:「他本是手不释卷的人,到了此时,甚觉无聊得很。」也作「手不辍卷」。
《漢語大詞典》:书不释手(書不釋手)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北史·牛弘传:“﹝ 牛弘 ﹞性宽厚,篤志於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