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切身  拼音:qiè shēn
1.近身。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乐不可舍者,患不能切身也。」
2.与自身密切相关。宋。朱熹〈答程正思书〉:「朝夕点检,是切身之急务。」也作「切己」。
3.亲身、自身。如:「晚归的人要特别留心切身的安全。」
《漢語大詞典》:五体(五體)
(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参见“ 五例 ”。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体书》云:五体,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
(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
(4).指四肢及头。起世经卷二:“復以五叉,磔其五体,极受苦毒。”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体皈依。”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diào
1.诗文字句中音韵配置的抑扬顿挫。如:「声调铿锵」。
2.音乐的节奏。如:「声调悠扬」。
3.声音的高低升降的调子。如国音所分的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轻声等读法。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tiáo
声音和谐。《淮南子。本经》:「行沮然后义立,和失然后声调。」
《國語辭典》:分书(分書)  拼音:fēn shū
1.书体名。为秦代隶体的一种笔法,相传为王次仲所创。参见「八分」条。
2.分家产的文据。《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阿寄又讨出分书,将分下的家火,照单逐一点明。」
《國語辭典》:八分  拼音:bā fēn
1.书体名。为秦代隶体的一种笔法,相传为王次仲所创,说法多种,常见的有:一、言八宜训背,笔势左右分布相背,有如八字。见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一。历下笔谭》。二、有以二分似隶,八分似篆,介于篆隶之间,故称为「八分」。见《雅俗稽言。卷三二。字学。八分》引《书苑文姬说》。也称为「八分书」、「分书」。
2.汉隶的别称。魏晋以后的楷书称为「隶书」,为避免混淆,称当时通行且有波磔的汉隶为「八分」。蔡邕所书的《熹平石经》为八分的正则。也称为「汉隶」。
3.事情接近完满的状态。如:「这事的进展没有十分,也有八分了。」
《漢語大詞典》:三体(三體)
(1).指的风、雅、颂三体。“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漢語大詞典》:虬螭
(1).传说中的虬龙与螭龙。《文选·屈原〈九章·涉江〉》:“世溷浊而莫予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驂白螭,吾与 重华 游兮瑶之圃。” 吕延济 注:“虬、螭皆龙类。”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蒋琛:“虬螭窟宅兮渊且玄,排波叠浪兮沉我天。”
(2).比喻汉字书法中的篆书。 明 王世贞 《歌赠程孟孺》:“指端虹霓出鐘鼎,眼底贔屭腾虬螭。”
《國語辭典》:草字  拼音:cǎo zì
1.草书的别名。参见「草书」条。
2.对人谦称自己的名字。《官话指南。卷一。应对须知》:「『请教台甫?』『草字资静。』」
《國語辭典》:草书(草書)  拼音:cǎo shū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秦汉之际。初称「隶草」后渐成熟,至西汉中晚期形成规范,以施于章程(公文书),故名「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独立,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也称为「草体」、「草字」。
《漢語大詞典》:左文
汉字形声字中类在左,义在右者称左文。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漢語大詞典》:五易
(1).谓水的形、色、响、态、味五种变化。子华子·大道:“是故方员曲折,湛於所遇而形易矣;青黄亦白,湛於所受而色易矣;砰訇淙射,湛於所阂而响易矣;洄洑浟溶,湛於所以容,而态易矣;醎淡芳奥,湛於所以染,而味易矣。凡此五易者,非水性也,而水之所以为性者则然也。”
(2).谓汉字字体在历史上的五次变化。 唐 韦续 《五十六种书法序》:“字有五易: 苍頡 变古文, 史籀 製大篆, 李斯 製小篆, 程邈 製隶书, 汉代 作章草是也。”
(3).谓以“易”名,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种意义。 清 毛奇龄 《〈仲氏易〉序》:“仲氏者,予仲兄 与三 ,其言有五易,世第知两易,而不知三易,故但可言易,而不可以言周易夫所谓两易者,何也?一曰变易,谓阳变阴,阴变阳也;二曰交易,谓阴交乎阳,阳交乎阴也。此两易者,前儒能言之,然此祇 伏羲氏 之易也。是何也?则以画卦用变易,重卦用交易也。画卦重卦, 伏羲 之事也。若夫三易,则一曰反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一曰对易,谓比其阴阳,絜其刚柔,而对观之;一曰移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而上下之。”
《國語辭典》:白文  拼音:bái wén
1.书本中不加注解的正文。
2.镂刻器物或印章,所凹下的文字或花纹部分,称为「白文」。《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也称为「阴文」。
《國語辭典》:音读(音讀)  拼音:yīn dú
1.一字表现于发音上的形式。中文字多一字一音读,亦有一字具有数个音读的情形。
2.一种日文所用汉字的发音。多少保留汉字传入日本时的汉语音,而分吴音、汉音二种,与日语原来的同义词音(所谓训读)不同。如日文「山」可以依音读念san,也可以依训读念yama。
《漢語大詞典》:篆体(篆體)
篆字的书体。汉字书体的一种。北史·江式传:“﹝ 江式 ﹞篆体尤工, 洛京 宫殿诸门版题,皆 式 书也。”
《國語辭典》:反切  拼音:fǎn qiè
古人切语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以定清浊,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东,德红切」、「反,甫晚切」。
《國語辭典》:汉音(漢音)  拼音:hàn yīn
一种日语中读汉字的发音。以隋、唐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为基础,可作汉语音韵史研究材料。
《漢語大詞典》:右耳
汉字偏旁,其形为“阝”,如“邦”、“郊”、“部”等字的右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