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灾孽(災孽)
灾祸,祸害。 汉 班固 《典引》:“俾其承三季之荒末,值亢龙之灾孽。”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勋戚·服色之僭:“前驱既不呵止,大老亦不詰责,真天地间大灾孽。”
分類:灾祸祸害
《漢語大詞典》:阶厉(階厲)
(1).祸害的开端,导致祸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监·东厂印:“然其时貂璫未炽,安得有如许雄峻之称。此必 王振 用事时另铸,以张角距,迨后 直 ( 汪直 )之西厂, 瑾 ( 刘瑾 )之内行厂。阶厉于此矣。” 清 高其倬 《古北口》诗:“齷齪何足论,阶厉病前哲。”
(2).指导致祸害的人。 钱基博 《辛亥南北议和别纪》:“若连兵不解,作鷸蚌之持,而列强收渔人之利;吾恐四万万神明之胄,将为奴为隶,万刦不復矣!异日追原祸始,谁为阶厉?”参见“ 厉阶 ”。
《國語辭典》:厉阶(厲階)  拼音:lì jiē
通往灾祸的阶梯。语出《诗经。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后指祸端。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从微至著,遂成厉阶。」《聊斋志异。卷一○。胭脂》:「嵌红豆于骰子,相思骨竟作厉阶。」
分類:祸端
《漢語大詞典》:积祸(積禍)
(1).积累的祸害。战国策·楚策四:“今夫横人嚂口利机,上干主心,下牟百姓,公举而私取利,是以国权轻於鸿毛,而积祸重於丘山。”
(2).指聚积灾祸。 汉 刘向 说苑·谈丛:“众正之积福,无不及也;众邪之积祸,无不逮也。”
《漢語大詞典》:避居
(1).谓移居以避祸害。 宋 陈绎 《邵古墓铭》:“戎难,避居 上谷 ,又徙 中山 。”明史·奸臣传·阮大鋮:“流寇偪 皖 , 大鋮 避居 南京 。” 丰子恺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我在 南沉浜 乡间已经避居九天了。九天之中,敌机常常来袭。”
(2).避开不居。《魏书·肃宗纪》:“朕威德不能遐被,经略无以及远,俾令苍生罹此涂炭,何以苟安黄屋,无愧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餐素服。”参见“ 避正殿 ”。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國語辭典》:遗害(遺害)  拼音:yí hài
遗留下的祸患、毒害。《红楼梦》第一二回:「是何妖镜!若不早燬此物,遗害于世不小。」
《漢語大詞典》:起祸(起禍)
引起祸害;惹是生非。韩非子·难四:“ 郑子都 杀 伯咺 ,而食鼎起祸。” 汉 贾谊 新书·五美:“天下无可以侥倖之权,无起祸召乱之业。” 明 冯梦龙 《新灌园·迎立新王》:“都是你这花嘴起祸。”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朱明》:“妻穿衣持杖前唱曰:‘毋得起祸!’ 明 遂纳气而归。”
《漢語大詞典》:巨患
(1).大祸害。 汉 桓宽 盐铁论·击之:“ 西域 迫近 胡 寇,沮心内解,必为巨患。”后汉书·王允传:“时小黄门 晋阳 赵津 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
(2).大灾祸;大忧患。后汉书·韦彪传:“农人急於务而苛吏夺其时,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夫欲急人所务,当先除其患。”晋书·慕容皝载记:“官司猥多,游食不少……安可以家给人足,治致升平!殿下降览古今之事多矣,政之巨患莫甚於斯。”
(3).大毛病,大缺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陈孔璋 居 袁 裁书,则呼 操 为豺狼;在 魏 製檄,则目 绍 为虵虺。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人之巨患也。”
《漢語大詞典》:淫厉(淫厲)
(1).祸害,灾害。左传·昭公七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於人,以为淫厉。”后汉书·襄楷传:“淫厉疾疫,自此而起。” 唐 元稹 《告畬竹山神文》:“播布不殖,淫厉不息。” 清 吴敏树 《上曾侍郎书》:“盖时之方昌,虽一二小儒文墨之气,必不污杂淫厉。”
(2).暴戾,过于猛烈。隋书·艺术传·万宝常:“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
《漢語大詞典》:遭害
(1).犹言被杀害。《禅真逸史》第三五回:“次早回復,都一般説,乡村百姓遭害,贼党到处,鸡犬不留。” 华山 《鸡毛信》:“那年鬼子进山抢粮,差点没把妈烧死!跑不及的,都遭害了。”
(2).指遭受祸害。 清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光绪三年》:“﹝蝗蝻﹞未入沟者,翼成而去,稻田幸未遭害。”
《漢語大詞典》:贻累(貽累)
(1).留下负担、包袱。旧唐书·列女传·樊彦琛妻魏氏:“ 彦琛 答曰:‘死生常道,无所多恨。君宜勉励,养诸孤,使其成立。若相从而死,适足貽累,非吾所取也。’”
(2).指招致祸害。 明 王守仁 《禁革轻委职官》:“抑且城池库狱,一有亏失,貽累匪轻。”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人习步算,而赋均,异时虚粮貽累之弊尽汰。”
(3).连累;牵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但远方罪人,深恐貽累丈人。” 曹亚伯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又恐貽累医院,酿成国际交涉,遂出院。”
《國語辭典》:战祸(戰禍)  拼音:zhàn huò
战争带来的祸害。如:「近几年来,中东地区战祸不断。」
《国语辞典》:巨祸(巨祸)  拼音:jù huò
巨大的祸害。如:「追究造成这次水灾巨祸的原因,在于排水系统的维护不当。」
分类:巨大祸害
《漢語大詞典》:免患
免除祸害。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宜纳宗室,又多与大臣共事,反诸 吕 道,如是则可以免患。”
分類:免除祸害
《漢語大詞典》:违害(違害)
避开祸害。庄子·齐物论:“圣人不从事於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 唐 柳宗元 《驳复仇议》:“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宋 陈师道 《上苏公书》:“盖势在则欺之以为功,势同则夺之以自利,势去则背之以违害,使之且难,况同之乎?”
分類:避开祸害
《漢語大詞典》:小患
(1).小的疾患。《晋书·谢尚传》:“夫以一体之小患,犹或忘思虑,损听察,况於抱伤心之巨痛,怀忉怛之至戚,方寸既乱,岂能综理时务哉。”
(2).小的祸害。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緑林寧小患, 云梦 欲难追。” 宋 苏洵 《心术》:“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