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无行止(無行止)  拼音:wú xìng zhǐ
行为不端。《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您莫是奸细的人?今官司缉捉无行止目生异色人。可依直向咱说来!」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那厮无行止,失口信。」
《漢語大詞典》:蹊辙(蹊轍)
行迹,踪迹。 清 龚自珍 《尊隐》:“大忧无蹊辙,大患无畔涯。”
分類:行迹踪迹
《國語辭典》:劣迹(劣跡)  拼音:liè jī
恶劣的事迹。如:「过去的劣迹一一被揭发后,他不得不自动请辞。」
《漢語大詞典》:銮躅(鑾躅)
銮驾行迹。借指銮驾。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出陪鑾躅,入奉帷殿。” 吕延济 注:“鑾,天子法驾也;躅,跡也。”
分類:銮驾行迹
《漢語大詞典》:韬照(韜照)
犹韬映。谓掩藏才智、行迹。 唐 顾况 《归阳萧寺作诗》:“韜照多密用,为君吟此篇。”
《漢語大詞典》:迥躅
亦作“逈躅”。 指高卓的行迹。 唐 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其来也,盍以徵其歌诗,以焜耀逈躅。”
分類:行迹
《國語辭典》:退藏于密(退藏於密)  拼音:tuì cáng yú mì
退隐藏身,不使人知,而使才能存养于内。《易经。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國語辭典》:韬光灭迹(韜光滅跡)  拼音:tāo guāng miè jī
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太平广记。卷四九二。灵应传》:「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也作「晦迹韬光」。
《漢語大詞典》:养晦韬光(養晦韜光)
谓隐藏行迹和才能,不露锋芒。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罗浮幻迹》:“苟能养晦韜光,始许了却前缘,重联仙侣。”
《国语辞典》:萍踪不定(萍踪不定)  拼音:píng zōng bù dìng
行踪如浮萍。比喻四处飘泊,行迹不定。如:「他常年在国外游历,萍踪不定。」
《国语辞典》:绳厥祖武(绳厥祖武)  拼音:shéng jué zǔ wǔ
遵守、继承祖先的行迹规范。比喻继承祖业。明。汪廷纳《狮吼记》第二七出:「他志在青云,料非身终白屋,倘能绳厥祖武,庶几不负慈恩。」也作「绳其祖武」。
《国语辞典》:韬迹匿光(韬迹匿光)  拼音:tāo jī nì guāng
隐藏行迹与光采,不表现出来。《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彭越观时,韬迹匿光,人具尔瞻,翼尔鹰扬。」
《国语辞典》:逃名晦迹(逃名晦迹)  拼音:táo míng huì jī
隐姓埋名,不露行迹。明。康海《中山狼》第四折:「俺逃名晦迹,在这深山里隐居,真个无是无非。」
《国语辞典》:并赃拿贼(并赃拿贼)  拼音:bìng zāng ná zéi
行迹露败,当场人赃俱获。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今日个并赃拿贼更推谁,你刬地硬抵著头皮儿对。」也作「并赃拿败」。
《國語辭典》:遁名匿迹(遁名匿跡)  拼音:dùn míng nì jī
隐姓埋名,不让人知道。如:「他为了怕债主追讨,只好到深山里过著遁名匿迹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