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松山  拼音:sōng shān
1.山名:(1)在辽宁省锦县南,明洪承畴被清兵围擒于此。(2)在河北省清苑县南北,山多松。(3)在河北省易县,产石煤。(4)在福建省霞蒲县东,下有松山港。
2.台北市的行政区域之一。
《国语辞典》:剑潭(剑潭)  拼音:jiàn tán
1.湖泊名。位于台北市圆山。相传潭底有荷兰人古剑,故称为「剑潭」。今因水源污染,已失去往日清澈见底的风貌。
2.地名。位于台北市。因境内有剑潭而得名。
《国语辞典》:圆山(圆山)  拼音:yuán shān
地名:(1)位于台北市西北部,其地有一圆形小山,临基隆河,山麓有贝冢遗址,称为「圆山贝冢」。(2)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辖龙海市西北,以产水仙花著名。(3)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南。
《国语辞典》:万华(万华)  拼音:wàn huá
地名。位于淡水河和新店溪交会处,是台北开发最早的市街。因交通畅达,一度是平地和山地间水运的中心,可以停泊大船。为早期台湾最繁盛的地方之一。旧称为「艋舺」。
《国语辞典》:北投  拼音:běi tóu
地名。原为凯达格兰语。其地位于台北市北方,为凯达格兰族的社名,以温泉及硫磺闻名,民国五十六年并入台北市,今为北投区。也称为「八投」。
《国语辞典》:艋舺  拼音:měng jiǎ
台北市万华的旧称。为凯达格兰族「独木舟」一语的音译。在新店溪与大汉溪交会处,因停泊许多艋舺来此交易,而被称为「艋舺」,日治时代以日语雅化为同音字「万华」。参见「万华」条。
《国语辞典》:七星山  拼音:qī xīng shān
山名:(1)在台湾北部、台北市之北,为大屯火山群的最高峰,高一一二○公尺。七峰错落,圆秀如星,故称为「七星山」。(2)在台湾中部,大甲溪出山口北侧,高三七五公尺。
《国语辞典》:指南宫(指南宫)  拼音:zhǐ nán gōng
位于台北市木栅区指南山上的道教观宇。奉祀纯阳祖师吕洞宾。传说吕洞宾到处显化度人,广受人民爱戴,被称为吕祖或仙公。也称为「仙公庙」。
《国语辞典》:承恩门(承恩门)  拼音:chéng ēn mén
台北府城的北门遗迹,也是台北市唯一的一级古迹。兴建于清光绪五年(西元1879)。当时的台北府城,共有东、西、南、北四大城门与小南门。东门称「景福门」,西门称「宝成门」,南门称「丽正门」,北门称「承恩门」,小南门称「重熙门」。城周一千五百馀丈,北门与东门皆附外郭,北门城郭额题:「岩疆锁钥」。今日除此门仍保持原貌外,馀门不是已拆废,即是后来改建的。此门以大直山之山石砌成,中有拱门,传统歇山式飞檐屋顶,不见柱廊的封闭式城楼,朱红的厚墙直接顶住了檐口,建筑格式非常独特。今址在台北市忠孝西路、博爱路、延平南、北路与中华路的交叉口。
《国语辞典》:阳明山(阳明山)  拼音:yáng míng shān
山名。位于台北市之北,七星山之南。大正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年),由日本人山本义信开发为公园。台湾光复后,划定特别区,进行有计画的整建工作,开辟出前山公园与后山公园。山多温泉、樱花,为台北近郊名胜之一。每年二月中旬至四月初为花季,园内茶花、杜鹃花等盛开,上山赏花者络绎不绝。旧称为「草山」,民国三十九年为纪念明代大儒王阳明而改名为「阳明山」。
《国语辞典》:南门市场(南门市场)  拼音:nán mén shì cháng
一座历史悠久的改良式传统市场。位于台北市罗斯福路一段及南海路交叉口,为台北市有名的南北食品汇聚中心。如:「南门市场一年到头总是生意兴隆。」
《国语辞典》:七号公园(七号公园)  拼音:qī hào gōng yuán
一座位于台北市大安区的大型森林公园。面积二十五点九二九三公顷(含地下停车场),于民国八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落成启用,正式命名为「大安森林公园」。
《国语辞典》:柔性劝导(柔性劝导)  拼音:róu xìng quàn dǎo
由台北市政府所发起的一项措施。为降低青少年夜归肇事的机率,每天深夜十二点以后,由警察机关派员在各大街头及营业场所,规劝未满十八岁的青少年尽早回家,勿在外面逗留,以免滋生事端。由于只是进行劝导解说,未加以刑责处罚,故称为「柔性劝导」。
《国语辞典》:干线公车(干线公车)  拼音:gàn xiàn gōng chē
民国八十年间,台北市政府为减轻捷运工程开工所带来的交通压力,鼓励市民多搭乘公共汽车,特地将几条主要干线道路,开设直达公车。特色在采直去弯,直线通达。如:「忠孝干线公车」、「信义干线公车」。
《国语辞典》: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堂)  拼音:zhōng zhèng jì niàn táng
为纪念先总统蒋公所建的纪念堂。位于台北市中正区中正纪念公园内,公园建地二十五万平方公尺。纪念堂于民国六十九年兴建完成。高七十公尺。里面陈设各种有关蒋公事迹的文物与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