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伏阙(伏闕)
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书右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臣再以微诚,伏闕请命。” 宋 陆游 《跋临汝志》:“﹝ 欧阳澈 ﹞ 建炎 初伏闕上书,论大臣误国。” 康有为 《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诗:“ 辽 、 臺 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车多。”
《漢語大詞典》:走伏
(1).逃匿。《三国志·魏志·锺会传》:“西塞 成都 之路,北絶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絶,走伏无地。”
(2).指逃匿之路。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已命 雍州 刺史 刘粹 等断其走伏。” 胡三省 注:“走,逃也;伏,匿也。断其逃匿之路也。”
(3).谦辞。犹言趋伏、拜伏。 明 宋濂 《凝道记上·孔子符》:“夫子自谓有 庖牺 时物,我等当愿走伏庭下,借一观之,洗凡目焉。”
《漢語大詞典》:诎体(詘體)
(1).弯曲肢体。谓被绳索枷锁。《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詘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 李善 注:“詘体,谓被縲繫。”
(2).屈身拜伏。汉书·张汤传:“故皆居 汤 右,已而失官,守长史,詘体於 汤 。” 颜师古 注:“谓拜伏也。”
《國語辭典》:跪倒  拼音:guì dǎo
两膝著地的扑倒在地。如:「他跪倒在父亲的灵前痛哭。」
分類:跪倒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