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蒙
(1).互相欺骗;互相隐瞒。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唐 杜甫 《岁晏行》:“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2).相关联;相符合。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小学即韵类也,医学即技类也,二者絶不相蒙,尤不应混列一涂。”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神仙·王子龙:“ 孙 久悉其诬,具回檄,悉言其地里不相蒙,年貌不相对,万万不可行。”
《漢語大詞典》:内侮
(1).家庭内部互相欺负。国语·周语中:“ 周文公 之诗曰:‘兄弟鬩於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鬩乃内侮,而虽鬩不败亲也。” 韦昭 注:“虽内相恨,外御他人,故不败亲也。”
(2).借指一国之内以武力相侵。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 袁绍 逆常,谋危社稷,凭恃其众,称兵内侮。”晋书·张轨传:“适得 雍州 檄,云卿称兵内侮。”
《漢語大詞典》:威凌
以威势相欺凌。《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及观其威凌 汉 族,则其虐不减於御 苗 。”
《漢語大詞典》:相诒(相詒)
互相欺骗。 汉 徐干 中论·考伪:“其流于世也,至於父盗子名,兄窃弟誉,骨肉相詒,朋友相诈。”
分類:相欺欺骗
《漢語大詞典》:徵儥
招买。谓招徕顾客。周礼·地官·司市:“以量度成贾而徵儥,以质剂结信而止讼。” 郑玄 注:“徵,召也。儥,买也。物有定价,则买者来也。” 贾公彦 疏:“儥买之物贾定,则召买者来。故云徵儥也。”一说卖货不相欺。见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周礼“司市”。
《漢語大詞典》:征儥(徵儥)
招买。谓招徕顾客。周礼·地官·司市:“以量度成贾而徵儥,以质剂结信而止讼。” 郑玄 注:“徵,召也。儥,买也。物有定价,则买者来也。” 贾公彦 疏:“儥买之物贾定,则召买者来。故云徵儥也。”一说卖货不相欺。见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周礼“司市”。
《國語辭典》:尔诈我虞(爾詐我虞)  拼音:ěr zhà wǒ yú
形容人际间钩心斗角,互相猜疑欺骗。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也作「尔虞我诈」。
《國語辭典》:布衣之交  拼音:bù yī zhī jiāo
1.贫贱时所交往的朋友。或比喻患难知己的朋友。《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且布衣之交,犹有务信誓而蹈水火,感知己而披肝胆,徇声名而立节义者。」《隋唐演义》第八二回:「臣有一布衣之交,西蜀人士,姓李名白,博学多才。」
2.平民之间相互的交往。《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有官位者与平民的交往。《梁书。卷五。元帝本纪》:「世祖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之交。」《东周列国志》第九八回: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交。」
《漢語大詞典》:夸嫚(誇嫚)
谓以大言相欺。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幸为风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已,则半事倍功,良非夸嫚。”
分類:大言相欺
《漢語大詞典》:谩誺(謾誺)
谓以言相欺相诬。 明 杨慎 《俗言·谩誺》:“以言相欺曰谩,以言相诬曰誺。佛书《空谷传声》曰:‘赤讳(一作谩)白誺。’又偈曰:‘掉弄花唇取次谩誺。’”
分類:相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