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三王尹京

相关人物
王尊
 
王章
 
王骏


《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附《王骏传》
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孙毋为王国吏,故骏道病,免官归。起家复为幽州刺史,迁司隶校尉,奏免丞相匡衡,迁少府。八岁,成帝欲大用之,出骏为京兆尹,试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

例句

三王尹京,二鲍纠慝。 李瀚 蒙求

《國語辭典》:三王  拼音:sān wáng
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一说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夏禹、商汤、文王、武王。《文选。贾谊。过秦论》:「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國語辭典》:二帝三王  拼音:èr dì sān wáng
二帝指帝尧、帝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禹、汤、文、武王。唐。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作。」
《漢語大詞典》:三王城
在今 湖北 京山 东北。为 西汉 末 王匡 、 王凤 、 王常 屯兵之处,故谓 三王城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涢水:“ 小富水 出山之东,而南逕 三王城 东-- 前汉 末, 王匡 、 王凤 、 王常 所屯,故谓之 三王城 。” 宋 马永易 实宾录卷三:“ 江夏 安乐县 有 三王城 , 汉 末 王匡 、 王凤 、 王常 所屯,故谓 三王城 。”
分類:湖北东北
《漢語大詞典》:三王墓
相传 楚 干将 莫邪 为 楚王 铸剑,剑成, 楚王 杀 莫邪 。 莫邪 子为报父仇计,自刎死,以头付客献之 楚王 。 楚王 令煮之,不烂;客请王往观之。至,客剑斩王,头堕锅中;客自杀,头亦堕锅中,“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 汝南 北 宜春县 界。”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分类字锦》:三王乞言
礼记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三王亦宪既养老而后乞言亦微其礼皆有惇史
分类:养老
《國語辭典》:三辟  拼音:sān pì
夏商周三代的刑法。即夏的禹刑,商的汤刑,周的九刑。《左传。昭公六年》:「三辟之兴,皆叔世也。」唐。孔颖达。正义:「三辟,谓禹刑、汤刑、九刑也。」
《國語辭典》:帝王  拼音:dì wáng
旧日称国家的元首。《庄子。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文选。张衡。南都赋》:「帝王臧其擅美,咏南音以顾怀。」
《國語辭典》:三五  拼音:sān wǔ
1.十五日。《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唐。孔颖达。正义:「是以三五十五日而得盈满,又三五十五日而亏阙也。」后多用来指阴历十五日。《文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2.三心五噣。心宿三星,噣有五星,故称为「三五」。《诗经。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3.三王五伯。《楚辞。屈原。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4.三皇五帝。《楚辞。刘向。九叹。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绝洪范之辟纪。」
5.三辰五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为天数者,必通三五。」唐。司马贞。索隐:「三谓三辰,五谓五星。」
6.三正五行。《后汉书。卷三○下。郎顗襄楷列传。郎顗》:「臣闻天道不远,三五复反。」章怀太子注引宋均曰:「『三,三正也。五,五行也。三正五行,王者改代之际会也。』」
7.约计的少数。唐。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水浒传》第二回:「只带三五个做伴,将了朴刀,各跨口腰刀,不骑鞍马,步行下山,径来到史家庄上。」
《國語辭典》:九宫(九宮)  拼音:jiǔ gōng
1.元曲常用的九种宫调,有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等。也称为「南北九宫」。
2.九宫格的简称。参见「九宫格」条。
3.术数用语。指九个方位。东汉以前的易纬家以八卦之宫,加上中央,合称为「九宫」。《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
4.象棋术语。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米」字形方格。是「将」、「帅」及「士」活动的区域。
《漢語大詞典》:三重
(1).三种隆重的礼仪。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礼记·祭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於祼,声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 周 道也。”
(2).三种隆重的礼仪。指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礼。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郑玄 注:“三重,三王之礼。” 孔颖达 疏:“谓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於过矣。”
《漢語大詞典》:登三
(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五帝之德, 汉 比为减;三王之德, 汉 出其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齐书·王融传》:“习 呼韩 之旧仪,拜鑾舆之巡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 岱宗 ,咸五登三,追踪七十。”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高祖 以援疑拨乱,伏紫气而登三; 太宗 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约史徇名,勉附青云之士,实偶登三之盛,获从旅百之先。”
(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唐 李商隐 《贺相国汝南公启》:“圣上初九潜泉,登三佩契。” 冯浩 笺注:“此所谓登三者,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也。”《旧唐书·音乐志三》:“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漢語大詞典》:五三
(1). 五帝 三王 。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五三六经,载籍之传,维风可观也。”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五, 五帝 也;三, 三王 也。” 汉 扬雄 《羽猎赋》:“遐邇五三,孰知其是非。”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一:“五三远矣,其传政无几,然犹有可考者,莫尚於。”
(2).五星三辰。 汉 荀悦 申鉴·俗嫌:“或问五三之位, 周 应也;龙虎之会, 晋 祥也。” 黄省曾 注:“五三,五星三辰。”
(3).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魏书·邢峦传》:“彼土民望, 严 、 蒲 、 何 、 杨 ,非唯五三,族落虽在山居,而多有豪右,文学笺启,往往可观,冠带风流,亦为不少。” 唐 吕岩 《绝句》之十一:“学道须教彻骨贫,囊中只有五三文。”《敦煌曲子词·剑器词》:“闻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心手五三箇,万人谁敢当。”
《國語辭典》:三恪  拼音:sān kè
周武王克殷,封前三朝的后裔以王侯名号,称为「三恪」。一说封虞、夏、殷之后于陈、杞、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晋。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一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诗经。陈谱》唐。孔颖达。正义:「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
《漢語大詞典》:三龟(三龜)
古代卜筮之法。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 孔 传:“以三王之龟卜。” 孔颖达 疏:“周礼·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三兆各别,必 三代 之法也。《洪范》卜筮之法,‘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是必 三代 之法并用矣。”按,三王,指 太王 、 王季 、 文王 。
分類:卜筮三王
《漢語大詞典》:上咸五,下登三
意谓 汉 德浩荡,等同 五帝 ,而居 三王 之上。或谓 汉 德不及 五帝 而胜于 三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 五帝 ,登 三王 之上。” 司马贞 索隐引 李奇 曰:“ 五帝 之德, 汉 比为减; 三王 之德, 汉 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他( 曾琦 )的年纪其实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气之横秋也,实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来曼梭 ,自比吾家 国藩 ,或许还是他的客气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