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含容
(1).容忍;宽恕。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方詰外姦,未及整训,如绪含容,冀可弥缝。” 唐 白居易 《与昭义军将士诏》:“而乃外示恭顺,内怀姦邪,刻削军中,暴殄境内。朕以君臣之道,未忍发明,为之含容,颇有年月。” 宋 王安石 《敕牓交趾》:“含容厥愆,以至今日。” 清 龙启瑞 《致曾涤笙侍郎书》:“数十年来,士大夫以含容为忠厚,以宽大为美名。”
(2).容纳。隋书·礼仪志二:“中迎 含枢纽 者,含容也,枢机有开闔之义,纽者结也。言土德之帝,能含容万物,开闔有时,纽结有法也。”
《高级汉语词典》:加绪含容
增加功绩,包含宽容。绪:功绩
《漢語大詞典》:心空
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 唐 王维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唐 庞蕴 《杂诗》:“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漢語大詞典》:包纳(包納)
(1).包含容纳。 唐 李白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 宋 沈括 《梦溪续笔谈》:“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
(2).接受。金史·外国传上·西夏:“所进帐本非珍异,使人亦已到边,若不蒙包纳,则下国深诚无所展效。”
(3).谓承担代缴。《元典章·圣政二·恤流民》:“逃户差税,已尝戒飭,毋令见在人户包纳。”
(4).苞苴纳贿。谓受礼受贿。明史·宣宗纪:“禁司仓官包纳,戒法司慎刑狱。”
《漢語大詞典》:含覆
含容庇护。后汉书·袁绍传:“莫府方詰外姦,未及整训,加意含覆,冀可弥缝。”宋史·赵师民传:“圣哲之道,含覆广大,与天地参。”
分類:含容庇护
《国语辞典》:忍尤含诟(忍尤含诟)  拼音:rěn yóu hán gòu
能忍受罪过,含容耻辱。语本《楚辞。屈原。离骚》:「屈心而折志兮,忍尤而攘诟。」也作「忍尤含垢」。
《国语辞典》:含括  拼音:hán guā
包含容纳。如:「这本旅游指南的内容丰富,含括了各旅游点的食、衣、住、行、娱乐等介绍。」
《國語辭典》:包罗万象(包羅萬象)  拼音:bāo luó wàn xiàng
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如:「这家百货公司的货物,真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八面儿见光、包罗万象。把个铁铮铮的十三妹倒在那里为起难来了。」也作「万象包罗」。
周遍含容观十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遍含容观立十门:一、理如事门,是与上事理无碍中第七真理即事门同。二、事如理门,是与第八法法即理门同。三、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无异。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共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而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四、通局无碍门,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近即远即住无障无碍。五、广狭无碍门,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六、遍容无碍门,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广容,故遍,在一切中即复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无障无碍。七、摄入无碍门,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中,同时无碍,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使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八、交涉无碍门,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九、相在无碍门,一切望一,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交参无碍。十、普融无碍门,一切及一,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前九门之文,以不顿显,故此摄同使一刹那,既总别同时,则重重无尽也。出注法界观。
周遍含容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法界三观之一。(参见: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法界三观之一。(参见:三观)
【三藏法数】
谓无所不在曰周遍,无法不摄曰含容。故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是则一多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重重无尽,隐显自在,神用不测,真可谓入华严无尽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