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应对(應對)  拼音:yìng duì
1.言语间的酬答。《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三国演义》第九八回:「恪字元逊,身长七尺,极聪明,善应对,权甚爱之。」也作「应答」。
2.对付。《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姊夫与家老小,且往邻村闪避,咱在此应对他不妨。」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这里高声叫有贼,慌走到街里,又无一个巡军捷讥,著谁来共咱应对。」
《漢語大詞典》:应对如响(應對如響)
同“ 应答如响 ”。 陈书·文学传·岑之敬:“ 武帝 亲自论难。 之敬 剖释纵横,应对如响,左右莫不嗟服。”明史·汤胤勣传:“少保 于谦 召询古今将畧及兵事, 胤勣 应对如响。”
《國語辭典》:应对如流(應對如流)  拼音:yìng duì rú liú
形容才思敏捷,答话如流水般顺畅。《南史。卷六○。徐勉传》:「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三国演义》第一六回:「操见诩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也作「对答如流」、「应答如流」。
《国语辞典》:应对不穷(应对不穷)  拼音:yìng duì bù qióng
言语应答没有词穷的时候。形容人学识广博而才思敏捷。《隋唐演义》第八二回:「玄宗见他应对不穷,十分欢喜,即擢为翰林学士。」
《漢語大詞典》:洒扫应对(灑掃應對)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理学一:“ 朱氏 之学则主於下学上达,必由洒扫应对而驯至於精义入神。” 明 王廷相 慎言·作圣:“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漢語大詞典》:应副(應副)
(1).对应。 唐 欧阳询 《书法·应副》:“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又如龙、诗、讐、转,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
(2).对待;对付。朱子语类卷五八:“不问小事大事,千变万化,改头换面出来,自家应副他,如利刀快剑相似,迎刃而解,件件剖作两片去。” 宋 叶适 《答刘子至书》:“ 苏州 局面多,却儘应副得过,此亦他人所不能知也。其间曲折,非纸上可尽。”
(3).处置。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其间有事跡不圆处,合係中书枢密院三司检寻应副。”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防御、团练使,自非军期,无得专奏事,皆先申观察斟酌以闻” 元 胡三省 注:“言军期事须朝廷应副,则不及闻於廉使,许得专达朝廷。”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应副军行战守等事,乞权许便宜指挥。”
(4).照顾;照应。 宋 司马光 《奏乞兵官与赵瑜同训练驻泊兵士状》:“窃虑向去新兵士不宾服旧兵官,旧兵官不应副新兵士,各兵彼我,则致生事,深为不便。” 宋 司马光 《乞免翰林学士札子》:“史籍烦多,恐难以应副禁林文字,乞免翰林学士一职。”
(5).应对;酬应。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恨无才应副,空自表虔祈。” 宋 苏舜钦 《谘目三》:“今但取高科及久在翰林者居其任,他本不晓财利,又知朝廷之意,用之以为资级。但应副人情,不復留心金穀,多者踰岁,少者数月,已入两府。”
(6).支付;供应。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更有合支用处,并令 魏祐 应副。”《元典章·户部二·杂例》:“军官有俸,休应副伙食。”
《國語辭典》:酬酢  拼音:chóu zuò
筵席中主客互相敬酒。后泛指交际应酬。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唐。李朝威《柳毅传》:「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纷纶。」
《漢語大詞典》:应待(應待)
(1).应接;接待。墨子·非命上:“外无以应待诸侯之宾客,内无以食饥衣寒。”《韩诗外传》卷十:“为宾客莫应待邪?则行人 子牛 在。” 唐 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中人使授命书,应待失礼。” 前蜀 尹鹗 《清平乐》词:“应待少年公子,鸳幃深处同欢。”
(2).犹应对。文子·微明:“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國語辭典》:报复(報復)  拼音:bào fù
1.报仇。唐。徐彦伯〈比干墓〉诗:「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西游记》第九回:「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
2.对伤害自己的人,以类似的手段进行反击。《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却说老残被人瑞逼成好事,心里有点不痛快,想要报复。」
3.报恩。《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4.通报。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报复去,道有曹仁来了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报复去,道徐州刘玄德手下小将张虎,特来投降。」
5.应对。《北史。卷二九。萧宝夤传》:「门庭宾客若市,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6.反覆循环。南朝陈。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國語辭典》:应和(應和)  拼音:yìng hè
1.呼应、响应。《汉书。卷七○。陈汤传》:「时康居兵万馀骑分为十馀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宋书。卷七四。沈攸之传》:「敬儿、文和斩其使,驰表以闻;柏年、道和、佩玉怀两端,密相应和。」
2.酬答、应答。汉。桓谭新论〉:「哀帝时,有老人范兰,言年三百岁,初与人相见,则喜而相应和,再三,则骂而逐人。」
《國語辭典》:接应(接應)  拼音:jiē yìng
呼应、支援。《三国演义》第六八回:「见徐盛在李典军中搅做一团厮杀,便麾军杀入接应。」《红楼梦》第七四回:「你且说谁作接应,我便饶你。」
《國語辭典》:言对(言對)  拼音:yán duì
1.晤谈。南朝宋。何承天〈重答宗居士书〉:「末缘言对,聊以代面。」
2.一种对偶。不用典故,出于文人想像,以自铸新词相对的偶句。如《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
《漢語大詞典》:交当(交當)
应对;抵挡。 唐 张九龄 《敕安西节度王斛斯书》:“卿还须知其变诈,随事交当,使其退不得以此为词,进不得成其兇计。”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锋刃之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
分類:应对抵挡
《漢語大詞典》:詶对(詶對)
应对。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见 耶舍 容服端雅,问所从来。 耶舍 詶对清辩,太子悦之。”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蜀才妇:“﹝ 薛涛 ﹞才调尤佳,言謔之间,立有詶对。”
分類:应对后蜀
《漢語大詞典》:应赞(應贊)
犹应对。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八观:“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
分類: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