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出门望长安
  
日下长安近
 
日易见长安难到
 
日近长安近
 
日远长安远
 
知日近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举头见月
 
举头见长安
 
长安不见
 
长安在日边
  
长安近
 
长安远
 
长安远于日

相关人物
司马昭(晋明帝)


《世说新语》中卷下《夙惠》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例句

长安远于日,山川云间之。 元稹 江陵三梦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刘长卿 清明后登城眺望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岑参 过燕支寄杜位

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 崔涂 春日登吴门

长安同日远,不敢咏归欤。 张南史 早春书事奉寄中书李舍人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张说 幽州新岁作

将交洛城雨,稍远长安日。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

长安遥向日,宗伯正乘春。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

愿枉长安日,光辉照北原。 杜甫 建都十二韵

天归京兆新,日与长安远。 权德舆 惠昭皇太子挽歌词二首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 王勃 始平晚息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王勃 白下驿钱唐少府

翀天王子去,对日圣君怜。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韦元旦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國語辭典》:见长(見長)  拼音:jiàn zhǎng
眼看著长高或长大。如:「才短短一个月,小狗见长不少。」
《國語辭典》:见长(見長)  拼音:jiàn cháng
显出特有的专长。如:「他以绘画见长。」
《漢語大詞典》:看生见长(看生見長)
谓亲眼看着某人的出生和长大。形容对一个人非常熟悉。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这孩儿本等不是我养的,他要问那剃胎头收生的老娘,和那看生见长的一起街坊邻舍,做证见。” 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老身自幼在 庞 府,看生见长这个衙内,非是一日也呵。” 元 王晔《桃花女》楔子:“他在我隔壁住,从小里看生见长的。”
《國語辭典》:朝宗  拼音:cháo zōng
1.朝,古代诸侯于春天朝见天子。宗,诸侯于夏日朝见天子。朝宗后泛指臣下觐见君王。宋。陆游〈福建到任谢表〉:「咸造在廷,甫遂朝宗之愿。」
2.比喻川水流归大海。《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唐。张九龄 钱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诗:「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
《漢語大詞典》:枣栗(棗栗)
(1).枣树与栗树。亦指枣子与栗子。战国策·燕策一:“南有 碣石 、 雁门 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於民,此所谓天府也。”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既至 安邑 ,御服穿敝,惟以枣栗为食。”
(2).古时妇女早间拜见长辈时常献的果品。仪礼·士昏礼:“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 贾公彦 疏:“枣栗,取其早自谨敬。”国语·鲁语上:“夫妇贄不过枣栗,以告虔也。” 韦昭 注:“枣,取蚤起,栗,取敬肃。”
《漢語大詞典》:庭参(庭參)
封建时代下级官员趋步至官厅,按礼谒见长官。文职北面跪拜,长官立受;武职北面跪叩,自宣衔名,长官坐受。 宋 沈括 《梦溪续笔谈》:“ 成都府 知録,虽京官,例皆庭参。”宋史·郑刚中传:“都统每入謁,必庭参然后就坐。”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垂老得这一个教官,又要去递手本,行庭参,自学得腰胯硬了,做不来这样的事。”
《漢語大詞典》:晨衙
早衙。谓清晨于衙署参见长官或治事。新唐书·崔从传:“ 宝历 初,为 东都 留守。故事,留司官入宫城门列晨衙见留守。吏诞傲,久废,至是復行。”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一日晨衙,羣寮谈诗, 广 起於坐曰:‘ 郑广 麄人,有拙诗白之诸公。’”
《國語辭典》:参堂(參堂)  拼音:cān táng
进谒、拜见长辈或位尊者。《儒林外史》第七回:「举人报中了进士,即刻在下处摆起公座来升座,长班参堂磕头。」也作「参场」。
《漢語大詞典》:干堂
亦称“ 参堂 ”。 宋 官员注授差遣的方式之一。京朝官若不经吏部注授差遣,而直接赴政事堂由宰相注授,谓之“干堂”。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叔祖侍郎 婺 倅满秩造朝,未暇干堂,且归 嘉禾 。”
《漢語大詞典》:枣脩(棗脩)
枣子与肉脯。古代妇女拜见长辈时携带的礼物,取其起早而虔敬之意。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贄,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孔颖达 疏:“枣,取其早起也;脩,取其自脩也。” 南朝 齐 张融 《与从叔永书》:“榛栗枣脩,女贄既长,束帛禽鸟,男礼已大。” 宋 苏辙 《大行太皇太后上仙功德疏》:“贄罢枣脩,襚陈褘狄,敢荐竺文之秘,少资天福之餘。”
《漢語大詞典》:拜觐(拜覲)
朝见君主或拜见长者。晋书·温峤传:“公自还輦轂,入辅朝政,闕拜覲之礼,简人臣之仪,不达圣心者莫不於邑。”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四郎:“向居 王屋山 下洞,今将往 峨嵋山 ,知叔到此,故候拜覲。”
《漢語大詞典》:枣修
同“枣脩”。
枣子与肉脯。古代妇女拜见长辈时携带的礼物,取其起早而虔敬之意。
《漢語大詞典》:枣脩(棗脩)
枣子与肉脯。古代妇女拜见长辈时携带的礼物,取其起早而虔敬之意。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贄,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孔颖达 疏:“枣,取其早起也;脩,取其自脩也。” 南朝 齐 张融 《与从叔永书》:“榛栗枣脩,女贄既长,束帛禽鸟,男礼已大。” 宋 苏辙 《大行太皇太后上仙功德疏》:“贄罢枣脩,襚陈褘狄,敢荐竺文之秘,少资天福之餘。”
《漢語大詞典》:大赋(大賦)
汉 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大赋系对 东汉 以后抒情为主的“小赋”而言。代表作如 司马相如 《上林赋》、 扬雄 《长杨赋》、 班固 《两都赋》、 张衡 《二京赋》等。
《漢語大詞典》:禀辞(稟辭)
旧指官员赴外地任所前,谒见长官请示辞行。《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如何不稟辞 河伯 ,也去跳 龙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他又求了藩臺给他一个到 通州 勘荒的差使,当天奉了札子,当天就稟辞去了。”《老残游记》第七回:“ 老残 出去雇了一辆骡车,将行李装好,候 申东造 上衙门去稟辞。” 清 容閎 《西学东渐记》第十四章:“余筹备既毕,乃稟辞 曾督 ,别诸友而首途。”
《漢語大詞典》:纳贽(納贄)
初次拜见长者时馈赠礼物。 汉 王逸 《九思·守志》:“謁玄黄兮纳贄,崇忠贞兮弥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氏:“秀才自言 胡氏 ,遂纳贄馆之。”
《国语辞典》:虞山派  拼音:yú shān pài
清初大画家王翚,风格以秀丽工整见长,当时从之学画者多人,因王翚居虞山,遂有虞山派之称,而与当时的娄东派相当。
《漢語大詞典》:对日(對日)
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出处有二:(1)后汉书·黄琬传:“ 建和 元年正月日食……太后詔问所食多少, 琼 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 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 琼 大惊,即以其言应詔,而深奇爱之。”(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 明帝 数岁,坐 元帝 膝上,有人从 长安 来……因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 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 长安 。’”后因以“对日”为形容幼年聪慧之典。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唐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翀天王子去,对日圣君怜。”
《漢語大詞典》:长安日(長安日)
(1).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明帝 数岁,坐 元帝 膝上。有人从 长安 来, 元帝 问 洛 下消息,澘然流涕。 明帝 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 异之。明日,集羣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 长安 。’”后因以“长安日”指 长安 。 唐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将交 洛城 雨,稍远 长安 日。”
(2).指代君王。 唐 张说 《幽州新岁作》诗:“遥遥西向 长安 日,愿上 南山 寿一杯。”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愿枉 长安 日,光辉照北原。”
分類:君王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