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支韵》:视之(视之)
周僼考工记举而视之按视与视同
分类:视之
《分类字锦》:迎而视之(迎而视之)
韩诗外传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引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
分类:相术
《国语辞典》:敝屣视之(敝屣视之)  拼音:bì xǐ shì zhī
把事物看得像破鞋一样。表示轻视、不屑或毫不在意。如:「对于功名利禄,他向来敝屣视之。」
《國語辭典》:等閒视之(等閒視之)  拼音:děng xián shì zhī
以一般来看待。形容轻视。如:「这个人很特殊,可不能等閒视之。」
《國語辭典》: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拼音: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
形容不注意、不关心。《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也作「听而无闻,视而无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國語辭典》:不臣  拼音:bù chén
1.人臣不守臣道。如:「好好的一个国家,落得君不君、臣不臣的,哪有强盛的可能。」《论语。颜渊》:「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郭汜不臣,监禁公卿,欲劫陛下,非臣则驾被掳矣。」
2.不称臣屈服。汉。桓宽《盐铁论。夲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暴于边鄙。」《新唐书。卷一○○。列传。裴矩》:「今乃不臣,先帝疾之,欲讨之久矣。」
3.不以臣礼相待。表示恭敬。《礼记。学记》:「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
《國語辭典》:寸碧  拼音:cùn bì
形容远方绿色的景物。因看时甚小,故称为「寸碧」。宋。范成大〈过平望〉诗:「寸碧闯高浪,孤墟明夕阳。」
《國語辭典》:指目  拼音:zhǐ mù
不仅用手指,而且也以眼睛注视著。《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新唐书。卷一四八。王承元传》:「劝承宗亟引兵共讨李师道,承宗少之,然军中往往指目之。」
《國語辭典》:问鼎(問鼎)  拼音:wèn dǐng
春秋时,楚庄王征伐陆浑的戎人,并于周室疆域上检阅军队。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便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虽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因九鼎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宝器,楚庄王问鼎有图谋君位之意。后用以指觊觎王位,谋取政权;或指谋取最高荣誉、地位。《晋书。卷九八。列传。王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国语辞典》:卖履(卖履)  拼音:mài lǚ
卖鞋子。含有鄙视之意。《三国演义》第七二回:「操骂曰:『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敌!吾若唤黄须儿来,汝假子为肉泥矣!』」
《國語辭典》:奴视(奴視)  拼音:nú shì
视之如奴,卑视的意思。
《國語辭典》:疥癣(疥癬)  拼音:jiè xiǎn
1.疥疮的别名。参见「疥疮」条。
2.比喻祸患微不足道。《三国演义》第八七回:「且雍闿等乃疥癣之疾,丞相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
《國語辭典》:奴才  拼音:nú cái
1.奴仆。《红楼梦》第三二回:「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
2.骂人鄙贱之词。《孽海花》第一八回:「况且没有巴柄的事儿,给一个低三下四的奴才,含血喷人,自己倒站著听风凉话儿!」
3.庸才。《晋书。卷一○一。刘元海载记》:「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
4.清代太监及武臣对皇帝的自称。
《国语辞典》:不足齿(不足齿)  拼音:bù zú chǐ
不值得一谈。含鄙视之意。《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耳。」
《國語辭典》:疥癞(疥癩)  拼音:jiè lài
1.疥疮的别名。参见「疥疮」条。《西游记》第八回:「敛雾收云,师徒们变作两个疥癞游僧。」
2.比喻祸患微不足道。《三国演义》第七四回:「汝乃疥癞小儿,吾不杀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