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贤良(賢良)  拼音:xián liáng
1.有才华、有德行。《红楼梦》第六九回:「贾琏来家时,见了凤姐贤良,也便不留心。」
2.有德行的人。《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
《漢語大詞典》:贤良文学(賢良文學)
汉 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 武帝 时,简称贤良或文学。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惟 始元 六年,有詔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汉书·食货志下:“ 昭帝 即位六年,詔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参见“ 贤良 ”、“ 贤良方正 ”。
《國語辭典》:贤良方正(賢良方正)  拼音: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
汉制郡国举士的科目之一。选拔文墨才学之士,魏、晋、唐、宋皆沿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说自汉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征辟,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
《国语辞典》:忠孝贤良(忠孝贤良)  拼音:zhōng xiào xián liáng
忠诚孝顺,才德兼备。《西游记》第一一回:「桥上行几个忠孝贤良之辈、公平正大之人,亦有幢幡接引。」
《漢語大詞典》:惟良
贤良;贤能的官吏。语出《书·君陈》:“呜呼,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藩》诗:“宣命前程急,惟良待士宽。”
《漢語大詞典》:贤可(賢可)
贤良。墨子·尚同上:“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非命上:“下(内)无以降绥天下贤可之士,外无以应待诸侯之宾客。”
分類:贤良
《漢語大詞典》:允淑
贤良。 宋 曾巩 《秘书少监赠吏部尚书陈公神道碑铭》:“允淑 陈公 ,生知书学,人就其华,我居以朴。”
分類:贤良
《漢語大詞典》:三策
(1).三道计谋。史记·苏秦列传:“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2). 汉 董仲舒 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 武帝 所赏识,任为 江都 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 宋 范成大 《乙未元日书怀》诗:“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赠玉》:“空埋没天人三策,枉思量谈笑封侯。”
(3).三篇策论。《西游记》第九回:“及廷试三策, 唐王 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國語辭典》:高贤(高賢)  拼音:gāo xián
对贤明才智者的尊称。《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
《国语辞典》:荐贤(荐贤)  拼音:jiàn xián
推举贤良之士。唐。刘长卿〈送薛据宰涉县〉诗:「颂德有舆人,荐贤逢八使。」
《漢語大詞典》:生贤(生賢)
(1).谓产生贤良的思想。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俗人之相於也,有利生亲,积亲生爱,积爱生是,积是生贤,情苟贤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
(2).谓生养贤良之人。 宋 王安石 《贺生皇子表》之七:“燕禖饗德,方储锡羡之祥;羆梦生贤,克协会昌之运。”元史·后妃传一·顺帝答纳失里皇后钦察氏:“《嵩高》生贤,予篤怀于良佐;《关雎》正始,尔勉嗣於徽音。”
《國語辭典》:淑慎  拼音:shú shèn
善良恭慎。《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南朝梁。沈约〈奏弹秘书郎萧遥昌〉:「淑慎之迹未彰,违惰之容已及。」
《漢語大詞典》:硕辅(碩輔)
贤良的辅弼之臣。 晋 皇甫谧 高士传·挚恂:“ 永和 中,常博求名儒,公卿荐 恂 行侔 颜閔 ,学拟 仲舒 ,文参 长卿 ,才同 贾谊 ,实瑚璉器也,宜在宗庙,为国硕辅。”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天锡皇帝,厖臣硕辅,博问遐观,以置左右。” 清 钱谦益 《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李叔元授中大夫制》:“硕辅名卿,往往辈出。”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为国家得能吏百,不若得硕辅一。”
分類:贤良辅弼
《國語辭典》:椎髻  拼音:zhuī jì
发髻之形如椎。《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梁鸿传》:「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汤总镇叫把收留的苗婆内中,拣会唱歌的,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赤著脚,到中军帐房里歌舞作乐。」
《漢語大詞典》:椎布
椎髻布衣。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载: 梁鸿 择 孟光 而娉,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 鸿 不答, 孟光 讯因,知 梁鸿 有志遁隐,不喜 孟光 傅粉墨。 孟光 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 鸿 大喜曰:“此真 梁鸿 妻也,能奉我矣!”后遂以“椎布”为女子服饰简朴之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蕙芳:“一日,媪独居,忽有美人来,年可十六七,椎布甚朴,光华照人。” 清 方文 《赠马婿永公》诗:“敢以羊车迎 卫 玠 ,且将椎布配 梁鸿 。”
《國語辭典》:淑女  拼音:shú nǚ
闲雅贞静的女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国演义》第五四回:「正所谓淑女配君子,岂以年龄上下相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