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平民  拼音:píng mín
1.普通人民。《书经。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侵我三州,延于平民。」
2.平治百姓。《左传。成公二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国语辞典》:平民政治  拼音:píng mín zhèng zhì
以平民主义为根据,以全民意志为主的政治。
《国语辞典》:平民教育  拼音:píng mín jiào yù
对未受正规教育或缺乏现代知能的民众所施的一种普遍而必要的文化教育。也称为「民众教育」。
《漢語大詞典》:平民窟
指贫苦人民聚居的地方。 叶紫 《杨七公公过年》:“突然:--一阵巨大的旋涡风,把一大半数平民窟的草棚和船屋子的篷盖,统统都刮得无影无踪了!” 郭沫若 《万引》:“他拣着侧巷走去,拣着平民窟的通道走去。”
《漢語大詞典》:平民文学(平民文學)
(1). 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还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文学。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有些人说:‘ 中国 已有平民文学’,其实这是不对的。”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
(2).指民间文学。
《漢語大詞典》:平民习艺所(平民習藝所)
又称“贫民习艺所”。 清 末各省、县官办的手工业工场。收容无业贫民和部分罪犯从事纺织、制鞋、印刷、编制藤柳器具等劳动。辛亥革命后,平民习艺所成为各地官办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抗日战争后已不再存在。
《漢語大詞典》:平民院
又译“众议院”。某些国家议会下议院的名称。在 英国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和各等级利害的不同,议会于1343年开始分设上、下两院,上院叫贵族院,下院叫平民院,是封建等级代表机关。平民院由郡和城市选出的骑士、商人等组成。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平民院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