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胡惟庸

相关人物:共 34 位
共 3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凤阳府人。
郭兴弟。
性嗜酒,淡于利禄。
两兄以功为列侯,妹封宁妃,而德成仅止骁骑舍人。
自以庸暗无能不欲为高官。
后酒醉失言,惧而自剃其发,太祖称之为疯汉。
胡惟庸党事起,坐死者甚众,而德成竟以此得全。
毛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凤阳府定远人。
毛骐子。
由管军千户积功擢亲军指挥佥事。
从朱元璋定中原,进指挥使。
以讨平段士雄及平浙东倭寇功,擢都督佥事。
尝掌锦衣卫事,典诏狱。
胡惟庸党案,处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1?—1385 【介绍】: 元明间浙江湖州人,字叔明,以隐居于仁和之黄鹤山,号黄鹤山樵,亦作黄鹤樵者,又号香光居士。
赵孟頫外孙。
敏于文,工画山水人物,与黄公望、倪瓒、吴镇为元末四家。
元末曾官理问。
画山水师巨然,得外氏法,诗画与倪瓒齐名。
芒鞋竹杖,居山中几三十年,作画均以“万壑在胸”为基础。
明洪武初知泰安州,尝谒胡惟庸于私第,惟庸既诛,牵连下狱瘐死。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八
蒙字叔明,吴兴人。元末官理问。洪武初,为泰安知州。坐胡党死。 (王达《听雨楼诸贤记》: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赵松雪之外孙也。素好画,得外氏法,然不求姘于时,惟假笔意以寓其天机之妙。为文章不尚矩度,顷刻数千言可就。 都穆《谈纂》。王叔明洪武初为泰安知州,泰安厅事后有楼三间,正对泰山。叔明画泰山之胜,张绢素于壁,每兴至,辄一举笔,凡三年而画成,傅色都了。时陈惟允为济南经历,与叔明皆妙于画,且相契厚。一日胥会值大雪,山景愈妙,叔明谓惟允曰:「改此画为雪景可乎?」惟允曰:「如傅色何?」叔明曰:「我姑试之。」以笔涂粉,色殊不活。惟允沈思良久,曰:「我得之矣。」为小弓夹粉笔、张满弹之,粉落绢上,俨若飞舞之势,皆相顾以为神奇。叔明就题其上曰《岱宗密雪图》。自誇以为无一俗笔,后惟允固欲得之,叔明因辍以赠。陈氏宝此图百年,非赏鉴家不出,松江张学政廷采,好奇之士,亦善丹青,闻陈氏蓄是图,往观之,卧其下两日不去,以为斯世不复有是笔也。徐武功尤爱之,尝谓客曰:「予昔亲登泰山,是以知斯图之妙。诸君未尝登,其妙处不尽知也。」后以三十千归嘉兴姚御史公绶,未几姚氏火作,此画亦付煨烬。惜哉!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黄鹤山樵王叔明为钱塘崔彦晖作《云林小隐图》。叔明所长在重岩复嶂、枫丹栗黄,宏丽之致耳。而此图则清远滃郁,大有北苑、襄阳妙致,骤见之以为大痴老人,又疑老人不办是也。图后意似小未尽,问之王百谷,云:「犹及见全本,盖少有浥澜,为装师截去耳。」题署者僧泐季潭。叔明既手书所撰云林词,而同时为辞赋记序诗歌者凡廿七人,多佳士。而馀所知仅山阴王裕、金华苏伯衡、始丰徐一夔、嘉兴鲍恂、桐卢俞和、临安钱宰、会稽唐愚士而已。沈道祯戏谓馀惜不及文待诏生,当一一为考以报。盖待诏最能详胜国先朝士大夫始末故也。 《六砚斋笔记》:王叔明仿董北苑《风雨萧寺图》,气韵掀簸,物象俱备,不知较北苑所作相去几何?顾叔明自是写图手,远近位置历然,不为山林烟霭之所汩没。余又见其为陶宗仪写《南村图》,凫鸭猫犬,纺车舂碓,家人器具,一一毕备,若子久浑厚,云林疏简,虽各极所擅,而施之以图,似终逊黄鹤矣。云间沈良者题曰:「墨云拥高山,顷刻风雨至。划然海潮声,草木争偃地。旷野少人行,山僧独归去。衲衣尽沾湿,敲户何急事?仓皇前村民,乘屋一何亟!一婢已抱瓮,一妇更持器。重茅惜被卷,破屋家所寄。戴笠者渔郎,理网屈双臂。老翁若望家,担物终不弃。陆走尚甚危,水行可无畏?前溪风雨恶,篙折水流驶。行者当早归,居者不豫备。北苑为此图,黄鹤师其意。想见晚来睛,云净山横翠。始信霎时间,真宰时相戏。予家有董北苑《风雨萧寺图》,是思陵所题,笔法高古精绝。叔明相访,出以示之,称赏不置。子辄以赠之。叔明为临此卷,予展赏题此俚言,时至正庚寅秋七夕次日也。华溪沈良。」俞焯题云:「郎娘屋破葺茅茨,风雨溪山树欲飞。出世不知休歇去,缁郎何事始知归。俞焯题于都城寓舍。」张远题云:「吾师一峰道人,曾有模董源《风雨萧寺图》,今见此可谓双剑,神物须合,子中其藏之以俟。云间张远。「竹懒曰:「馀憾不得见一峰作。合参两家笔法。」 张丑《清河书画舫》:王叔明小画一帧,首题岩居高士,次题「黄鹤山人王蒙为雅宜山中陈惟寅画」。笔法秀雅,积墨清润,点染之间,咫尺千里,自非胸襟洒落,心手和调,断断不能以成斯图。益知名下无虚士。观此真迹,殊觉伪者甚可笑也。同时倪、郑二公,各有诗题额云:「幼舆丘壑末忘情,万叠青山照眼明。拟向画图深处住,一檐晁日听松声。遂昌尚左生。」「笔精墨妙王右军,澄怀卧游宗少文。叔明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倪瓒。」其后叔明自题选体一首,断续不可以句,借无王集参补附此。今图尚藏陈公云礽处,第恨纸弊墨残,粗存梗概,正犹隔雾看花,惟想像神妙耳。信乎画法之工也! 张丑《真迹日录》;黄、王合作小幅,「仆暇日为郡曹刘彦敬画《竹趣图》甫毕,而一峰黄处土见过,仆出此求印正。处士以为可为添一远山并樵径,天趣迥殊,顿增深峻矣。时省郎耿君督兵华亭,索仆画甚急,思拙笔弱,顷刻不就,因辍此奉献。吴兴王蒙敬题。」「叔明公子,文敏公之外孙也。天姿神品,其于翰墨,深入晋、汉,至于鉴裁,尤所精诣,鸥波之宅相,非予而谁耶?至正壬辰冬,□□□人公望拜□。」 田按:元季四家,惟倪、王明初尚存。董宗伯云:「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故酷似其舅。又泛滥唐、宋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若使叔明专门师文敏,未必不为文敏所掩也。可谓名论。叔明画有题名王子蒙者,是其早岁所作。叔明一作叔铭,又号香光居士,余尝见《丹山瀛海卷》,即署斯号。叔明诗无专集可采,多据墨迹录入。画家赝托者多矣,馀所录皆据明以来赏鉴家著录,流传有绪者,庶足存其真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1—1375 【介绍】: 元明间浙江青田人,字伯温。
刘濠曾孙。
元顺帝元统元年进士,官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
方国珍初起时,为江浙行省都事,力主加强镇压。
当局不能用,乃弃官隐居。
在乡组织武装,与方氏相抗。
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至应天,陈时务十八策。
劝勿尊奉韩林儿,为筹划用兵次第,献计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然后北定中原。
吴元年,授太史令,累迁御史中丞。
明建国后,封诚意伯。
曾与李善长、宋濂定明典制。
洪武四年,以弘文馆学士致仕。
后为胡惟庸所谮,忧愤而死。
一说为惟庸毒死。
谥文成。
通经史,精象纬,工诗文,与宋濂并为一代文宗。
有《郁离子》、《覆瓿集》、《犁眉公集》等。
词学图录
刘基(1311-1375) 字伯温,号犁眉公。浙江青田人。朱元璋聘为谋臣,多用其言,授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追谥文成。博学,尤精象纬术数。其诗恣纵有奇气,为明代表性诗人之一。文则闳深肃括,与宋濂等开一代风气。词秀炼入神,为永乐以后诸家所不及。有《诚意伯文集》,词在集中。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伯温,青田人。洪武时,封诚意伯。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温,青田人。元进士,洪武初官至御史中丞论佐命功封诚意伯正德中追谥文成有覆瓿集犁眉公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三
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进士。吴元年,授太史令。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卒。正德中,追谥文成。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 (游潜《梦蕉诗话》:青田刘伯温,论者称其乘时佐命之功,炳机克终之道,甚与汉子房相似。然或谓子房乃为韩报仇,怕温则尝委事于元,其出处不免有间,是盖未深论也。夫伯温生元世,岂能超出天地外,不为元人也哉?忧时痛国,每形于辞。如《悯乱》诸作二、三末句云:「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北望泪滂沱。淮濆何日歌《常武》?肠断严最戍鼓鼓挝」,「天涯地角风尘满,极目云霄欲断魂。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看青天泪眼昏。」至如《吊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诸赋,悲愤愁激,读之使人踯躅思奋,其志可谅也。 胡应麟《诗薮》: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吴诗派昉高季迪,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 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时作,《犁眉公集》则入明后诗也。《覆瓿》远胜《犁眉》,前人已有定论。文成为开国文臣,故录其入明应制之作,以为压卷。此集以《纪事》为名,寻常共见之集,无事可纪,概所不录。若人为《诗综》所未采,与采而未备者,意在补遗,不从此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
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
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
朱元璋取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
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
迁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濂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有《宋学士文集》。
人物简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师从柳贯、黄潜,元时授翰林院编修,隐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任《元史》总裁,以老致仕。谥“文宪”。有《宋学士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华人洪武时官学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经为元史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翰苑芝园萝山诸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见濂,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降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问之博,祎不如卿。」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濂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吁!可悲也!」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4—1390 【介绍】: 明初凤阳府定远人,字百室。
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
元末迎谒朱元璋,劝元璋效法汉高祖,“行仁义,禁杀掠,结民心”。
从下滁州,为掌书记。
力赞渡江。
元璋为吴王,拜善长右相国。
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制词比之萧何。
四年,致仕。
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
胡惟庸案,坐胡党者众,善长如故,且领御史台事。
至二十三年,善长已老迈,久不问事,乃以胡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郑湜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浦江人,字仲持。
郑濂弟。
胡惟庸以罪诛,有诉郑氏与胡交通,吏捕之,湜与濂争入狱,太祖义而宥之,擢湜为福建左参议,有政声。
南靖民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得释免。
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9 【介绍】: 元明间扬州府高邮人,流寓太平,字朝宗。
少事余阙,通经学,善篆隶,尤工诗歌。
元末举进士。
朱元璋召为元帅府令史,历江南行省都事、江西行省参政,入为中书参政。
洪武四年,为右丞相。
为人宽和自守。
后以胡惟庸党案,谪海南,赐死。
有《凤池吟稿》。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朝宗,高邮人。洪武初为御史中丞封忠勤伯拜右丞相寻贬广东闻有别诏遂自经有凤池吟槁
明诗纪事·甲签·卷三
广洋,太祖赐名也,字朝宗,高邮人。元进士。太祖召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改照磨,擢都谏官。迁江南行省都事,进郎中,改中书省右司郎中。寻知骁骑卫事,拜江西参政。洪武初,山东平,命往抚纳新附。召入为中书省参政,寻参政陕西,擢右丞。以御史劾奏放还乡,再徒海南,寻召还,封忠勤伯,拜右丞相。左迁广东参政,召为御史大夫,复拜右丞相。坐贬广南,于中途赐死。有《凤池吟稿》十卷。 (顾起纶《国雅》:汪朝宗词新调闲,不失唐人大检。至如「倒藤悬宿鸟,绝壁挂睛霓」,「岭树垂红叶,汀沙聚白鸥」,「树密巢归鸟,溪回响暗泉」,并称幽致。 《诗薮》:高季通风华颖迈,特过诸人。若刘诚意之清新,汪忠勤之开爽,袁海叟之峭拔,皆自成一家,足相羽翼。 田按:青田明初大家,安可屈为羽翼?其论忠勤,海叟品次殊允。忠勤七律风格高骞,《诗综》不录兹体,特登之以补其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91 【介绍】: 明僧。
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名所居室为全室。
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
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
深究胡惟庸案时,曾遭株连,太祖命免死。
后在江浦石佛寺圆寂。
有《全室集》。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泐。
台之临海人。
字季潭。
别号全室。
八岁从诉笑隐学佛。
十四薙落。
二十受具。
洪武四年。
住径山。
太祖高皇帝。
徵江南有道浮屠。
师应召称旨。
命住天界。
上。
丕建广荐法会。
于蒋山太平兴国寺。
宿斋室。
却荤肉不御者一月。
服皮弁搢玉圭。
上殿面大雄氏。
行拜献礼者三。
诏集幽爽引入殿。
致三佛之礼。
命师升座说法。
上临幸。
赐膳无虚日。
每和其诗。
称为泐翁。
十年冬。
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
制赞佛乐章。
丁巳。
奉使西域还朝。
授右街善世。
因命育发。
将授以儒职。
师姑奉命。
至发长。
上召而官之。
师再辞求免。
愿终释门。
上嘉叹从之。
赐免官说以旌其志。
相城道衍。
负奇志。
摇膝高吟。
傍若无人。
师每正色责之曰。
此岂释子语耶。
学士宋公濂。
尝赞师像曰。
笑隐之子。
晦机之孙。
具大福德。
足以荷担佛法。
證大智慧。
足以摄伏魔军。
悟四喝二玄于弹指。
合千经万论于一门。
向上关。
如涂毒鼓。
挝之必死。
杀活机。
类金刚剑。
触之则奔。
屡镇名山。
教孚遐迩。
诏升京刹。
名溢朝绅。
夙受记于灵山之会。
今简知于万乘之尊。
云汉昭回。
天章锡和于全帙。
宠恩优渥。
玉音召对于紫宸。
屹中流之砥柱。
转大地之法轮。
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
而与古德。
同道同伦者耶。
后追治胡惟庸党及师。
著做散僧。
执役建寺。
徐察其非辜取还。
复领右善世。
居无何。
以老赐归槎峰。
渡江示寂于江浦之石佛寺。
师博通古今。
凡经书过目辄成诵。
善为词章。
有全室集。
行于世。
国初高僧师。
与复见心齐名。
见心疏放。
师谨密。
故其得祸为尤轻。
噫。
亦幸耳。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宗泐禅师。姓周氏。台之临海人。号季潭。别称全室。为笑隐䜣公之望子。历坐名坊。而赴明高帝之诏。兼领天界住持。化周大宇。机契宸衷。应旨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往返十有四万馀程。皓首还朝。天子嘉其高行。自唐贞观以来。未之有也。泐生族甚微。父母俱早卒。寄食贫里。贫里不能善之。甫八岁。宿根不昧。趋本郡天宁寺。求佛为师。时笑隐䜣公。说法其间。泐跪拜于䜣公膝下。公爱而异之。试以心经。脱口成诵。公大喜曰。昏途慧炬也。得度数载。藏文世典。咸贯通焉。䜣公屡易名刹。泐皆从侍。公尝问曰。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应。且道。是平实商量。是格外提持。泐遽对曰。何得剜肉作疮。曰。将谓你奇特。泐便喝。公拈棒。泐拂袖趋去。䜣公告寂。乃召怀渭曰。吾据者床。四十馀年。尚遗望也。然不尽之案。惟你与宗泐。任之耳泐既还台。寓云峰。隐紫箨。领天宁。俱以诚悫。淳厚之风。化本生之郡。郡人倾信。如葵日也。又侨隐双径。时渭禅师。居越之宝相寺。遣使迎泐。泐笑却之。使再至。仅得遗简。踪迹杳然。元末。武林名贤。强泐出居中天竺。虽当烽燧四警之际。而施为壮阔。交接从容。无少长贵贱。皆得而瞻礼之。不减䜣公说法时也。盖以中竺经燬。昔繇䜣公而新。故泐之光阐前绩。湖江称美焉。明初。诏主天界。高帝以慧昙西往之迹未终。欲修之难其人。泐应旨。于洪武丁巳西行。壬戌还朝。复居天界。常入大内。开襟论道。泐留京既久。朝臣党立。间有嫉之者。泐遂退居凤阳之槎槎峰。丙寅。帝思泐见。诏归天界。于是。来往禁廷不容己。廷士建议。以泐于内圣外王之略。无不毕备。请以中顺大夫禄。而旌泐。泐引去。至江浦石佛寺示疾。乃唤侍者曰。者个聻。侍者茫然。泐厉声曰。苦。竟入灭。年七十有四。坐夏六十六。龛归天界。火浴得设利。光润明灿者三十颙。建塔于䜣公之后。泐之宿愿弘深。辨才无碍。际遇乎佛心天子。常于慈明殿设榻。召问心经枢要。泐穷理显性。彻果该因。深浅开遮。无机不被。天子默以神会。乃敕笺语流行。爰有御制序文。冠于经首。其诃曰。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之有。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其为教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如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罔知佛之所以。每云法空虚而不实。何以导君子引小人。以朕言之则不然。佛之教。实而不虚。正欲去愚迷之虚。立本性之实。特挺身苦行。外其教而异其名。脱苦有情。昔佛在时。侍从听法者。皆聪明之士。演说者。三纲五常之性理也。既闻之后人各获福。自佛入灭。其法流入中国。间有聪明者。动演人天小果。犹能化凶顽为善。何况聪明者。知大乘。而识宗旨者乎。如心经。每言空。不言实。所言之空。乃相空耳。除空之外。所存者本性也。所谓空相有六。谓。口空说相。眼空色相。耳空听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乐相。其六空之相。又非真相之空。乃妄想之相。谓之空相。是空相。愚及世人。祸及古今。往往愈坠弥深。不知其几斯空相。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几丧天下者。周之穆王。汉之武帝。唐之玄宗。萧梁武帝。元魏主焘。李后主。宋徽宗。此数帝。废国忘政。惟萧梁武帝。宋之徽宗。以及杀身。皆繇妄想飞升。及入佛天之地。其佛天之地。未尝渺茫。此等快乐。世常有之。为人性。贪而不觉。而又取其乐。人世有之者何。且佛天之地如为。国君及王侯者。若不作非为善。能保守此境。非佛天者何。如不能保守。而伪为用妄想之心。即入空虚之境。故有如是斯空相。富者被缠。则淫欲并生丧富矣。贫者被缠。则诸恶并作殒身矣。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则非仁人君子也。其僧道被缠。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道。岂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聪明者。观二仪之覆载。日月之循环。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若取有道保有方。岂不佛法之良哉。色空之妙乎。高帝自登极来。潜心性理。与诸禅宿盘桓。无虚岁月也。然于昙泐二公。尤追惜之。盖嘉其壮志西行。大光圣化云。 赞曰。昙泐二禅师。望重龙河。道钦有国者。可谓一时能事矣。况其利物多方。言言合辙。法法随根。又以道馀名振他邦。亦空谷而分声也。昔大觉氏记。像法有从地涌出无数菩萨。顺逆行道。护持法藏。人天莫测。今观二师之踪迹。无乃是其数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380 【介绍】: 元明间人。
初事张士诚,官至司徒。
元至正二十六年,以兵败援绝,在湖州降朱元璋,仍故官。
入明,进中书平章同知詹事府事。
尝率兵镇压湖广及靖州少数民族起事。
后坐胡惟庸党被杀。
共 3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