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7,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阶级
方明
不齿
菲菲
天眼
冠履
徊翔
均输
条脱
马台
六通
六虚
月台
六极
天鼓
《國語辭典》:阶级(階級)  拼音:jiē jí
1.阶梯的层级。如:「这阶梯一共有几个阶级?」
2.官位薪俸的等级。《后汉书。卷八○。文苑列传下。边让》:「天授逸材,聪明贤智,阶级名位,亦宜超然。」
3.社会成员依职业属性、经济收入、生活水准、利益与价值观相近而形成的不同群体,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等。
《國語辭典》:方明  拼音:fāng míng
四方神明的像。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祝盟》:「骍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
《國語辭典》:不齿(不齒)  拼音:bù chǐ
1.羞与为伍。如:「他的作为,令人不齿。」
2.不录用。《书经。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汉。孔安国。传:「罪轻故退为众人,三年之后乃齿录,封为霍侯。」《礼记。王制》:「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汉。郑玄。注:「齿犹录也。」
3.周代官分九等称「九命」,三命官参加乡饮因尊贵而可以不按年龄顺序排列入座;座位居一般人之上,称为「不齿」。《周礼。地官。党正》:「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國語辭典》:菲菲  拼音:fēi fēi
1.气味芳香。《楚辞。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也作「馡馡」。
2.形容花朵美丽。晋。左思〈吴都赋〉:「晔兮菲菲,光色炫晃。」
3.杂乱的样子。汉。扬雄《太玄经。卷四。昆》:「次二,白黑菲菲,三禽一角,同尾。」
4.高下不定的样子。《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梁鸿传》:「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
《國語辭典》:菲菲  拼音:fěi fěi
香气盛的样子。《楚辞。屈原。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國語辭典》:天眼  拼音:tiān yǎn
一种能看到众生死后投生何处、苦乐状况,以及世间各种形形色色的神通能力。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预睹未来。」
《國語辭典》:冠履  拼音:guān lǚ
礼仪。比喻上下有定分。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采三王之礼,冠履粗分。」
《國語辭典》:徊翔  拼音:huái xiáng
比喻仕途升迁的缓慢。《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國語辭典》:均输(均輸)  拼音:jūn shū
1.职官名。汉武帝时于每郡所置均输官以流通货物。
2.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所创的一种新法。为政府先制定每年物品的预算,由发运司采购物资,以节省不必要的运费。
3.一种九章算术。
《國語辭典》:条脱(條脫)  拼音:tiáo tuō
腕钏、手镯。古代妇女的臂饰,以捶扁的金银条绕制成螺旋形,约三至八圈,两端另用金银丝编制成环套,可活动调节松紧。唐。李商隐〈中元作〉诗:「羊权虽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嗣后师师生辰,又赐珠钿、金条脱各二事。」也称为「臂钏」、「条达」、「跳脱」。
《國語辭典》:马台(馬臺)  拼音:mǎ tái
方便上下马用的石凳子或石台子,旧时大户人家多放置在大门左右两侧。《西游记》第一八回:「二位长老,你且在马台上略坐坐,等我进去报主人知道。」《金瓶梅》第六八回:「一面牵出大白马来,搭上替子,兜上嚼环,躧著马台,往上一骟。」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國語辭典》: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后比喻四面八方无不通达。也作「六通四达」。
《國語辭典》:六虚(六虛)  拼音:liù xū
1.《易经》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位置。因爻有阴阳,每卦之爻变动无定,故爻位称「虚」。《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2.上下四方。《列子。仲尼》:「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
《國語辭典》:月台(月臺)  拼音:yuè tái
1.露天的平台,犹如今之阳台。如:「中秋夜,他们全家在楼上的月台赏月。」南朝梁。元帝〈南岳衡山九贞馆碑〉:「上月台而遗爱,登景云而忘老。」唐。杜甫 徐九少尹见过诗:「赏静怜云竹,忘归步月台。」
2.平顶的棚子,顶上可以晒晾东西。《金瓶梅》第四八回:「咱不如瞒著老爹,庙上买几根木植来,咱这边也搭起个月台来,上面晒酱,下边不拘做马坊、做个东净,也是好处。」
3.车站中乘客上下车或装卸货物的平台。如:「往台北的旅客,请在第一月台候车。」也称为「站台」。
4.正殿、正房前面突出的平台。
《國語辭典》:六极(六極)  拼音:liù jí
1.六种极凶恶的事。指凶短折、疾、忧、贫、恶、弱。见《书经。洪范》。
2.中医指六种虚劳病的总称,即筋、骨、肉、精、气、血六项虚劳的程度达到极点。
3.四方上下。《庄子。应帝王》:「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漢語大詞典》:天鼓
(1).天神所击之鼓。传说云天鼓震则有雷声。史记·天官书:“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云仙杂记卷九引 晋 葛洪 抱朴子:“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 唐 李白 《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天鼓鸣:“ 嘉靖 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未申时,天鼓震西北,俗云乾雷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第二节:“雷声隆隆,好象谁在猛击天鼓助威风!”
(2).道家的一种法术。中央牙齿上下相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夫学道之人,须鸣天鼓以召众神也。左相叩为天鐘,卒遇凶恶不祥叩之。右相叩为天磬,若经山泽邪僻威神大祝叩之。中央上下相叩,名天鼓。”云笈七籤卷三一:“叩齿之法……中央上下相对相叩,名曰鸣天鼓。”
(3).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河鼓三星,旗九星,在牵牛北,天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