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间 → 闲间閒”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濯缨沧浪(濯缨沧浪)  拼音:zhuó yīng cāng láng
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比喻摒除世间尘俗,保有崇高的节操。《抱朴子。内篇。释滞》:「夫宠贵不能动其心,极富不能移其好,濯缨沧浪,不降不辱。」
《国语辞典》:人生何处不相逢(人生何处不相逢)  拼音:rén shēng hé chù bù xiāng féng
人虽离别,但终有会面之日。比喻世间事巧合极多,或指行事须留退路,切莫待人狠绝。《喻世明言。卷三八。任孝子烈性为神》:「恩义广施,人生何处不相逢?冤仇莫结,路逢狭处难回避。」《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彼此睁眼一认,虽然隔了六年,面貌依然,正是昔年还银义士。正是: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国语辞典》:父仇不共戴天  拼音:fù chóu bù gòng dài tiān
不愿与父仇之人共存于世间。比喻仇恨极大,不易化解。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幼学琼林。卷一。天文类》:「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至于为亲报仇,所谓父仇不共戴天,岂容片刻隐忍?」
《国语辞典》:希世之宝(希世之宝)  拼音:xī shì zhī bǎo
世间罕有的宝物。《老残游记》第三回:「此书世上久不见了,季沧苇、黄丕烈诸人俱未见过,要算希世之宝呢!」也作「希世之珍」。
《国语辞典》:希世之珍  拼音:xī shì zhī zhēn
世间罕有的宝物。《东周列国志》第九六回:「秦王展开锦袱观看,但见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成无迹,真希世之珍矣。」也作「希世之宝」。
《国语辞典》:稀世珍宝(稀世珍宝)  拼音:xī shì zhēn bǎo
世间罕见的珍贵宝物。如:「这一颗大钻石透明澄净,确实是稀世珍宝。」
《国语辞典》:野人献曝(野人献曝)  拼音:yě rén xiàn pù
古代宋国有个农夫,不知世间有温室暖裘,想将曝日取暖的方法进献国君,以得重赏。典出《列子。杨朱》。后比喻平凡人所贡献的平凡事物。亦用为人对所献东西或意见的自谦之词。如:「我提出一点浅见,只是野人献曝,权供大家参考罢了。」也作「野人献日」。
《国语辞典》:饮露餐风(饮露餐风)  拼音:yǐn lù cān fēng
以风、露水为食。形容远离尘世间的生活。《孤本元明杂剧。破风诗。第三折》:「虽然形状不寻常,饮露餐风易隐藏。因走绿杨堤畔路,惟闻千树吼斜阳。」也作「饮风餐露」。
《国语辞典》:悲观主义(悲观主义)  拼音:bēi guān zhǔ yì
一种以为世间有苦无乐,有恶无善,苦恶大于喜乐的主义。主张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恶,死亡才能获得解脱,否定了人生的价值。与乐观主义相对而言。叔本华(Schopenhauer)是此一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
《国语辞典》:地无不载(地无不载)  拼音:dì wú bù zài
形容世间万物,没有不被大地所承载的。《庄子。德充符》:「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國語辭典》:不食烟火(不食煙火)  拼音:bù shí yān huǒ
形容具有仙气或灵气的人。如:「神话小说里的神仙人物都是仙风道骨,不食烟火,驾云翱游于太虚。」《镜花缘》第七○回:「我看你每每宁神养性,不食烟火,虽然有些道理;但这上面事迹,你何能晓得,却要观看?」
《國語辭典》:巧妻常伴拙夫眠  拼音:qiǎo qī cháng bàn zhuó fū mián
(谚语)能干的女子总是嫁给笨拙的丈夫。旧时比喻夫妻不相配。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这浑家十分标致,便好道巧妻常伴拙夫眠。」《黄绣球》第二三回:「我们中国风俗,只把男女的婚姻大事任著父母做主,……十人有九成为怨偶,倒把什么巧妻常伴拙夫眠的话,归到缘分上去。」也作「巧妇常伴拙夫眠」。
《漢語大詞典》:世上无难事(世上無難事)
谓世间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四折:“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厨中有热人。”《西游记》第二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明 马佶人 《荷花荡·死生命》:“政是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國語辭典》:人生如寄  拼音:rén shēng rú jì
比喻人生短促,有如暂时寄居于世间。三国魏。曹丕 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北史。卷九二。恩幸传。韩凤传》:「更可怜人生如寄,唯当行乐,何用愁为?」也作「人生若寄」。
《漢語大詞典》:看破红尘(看破紅塵)
谓看破人生,不留恋世间一切。镜花缘第四三回:“看这话头,他明明看破红尘,贪图仙景,任俺寻找,总不出来。”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二幕:“像他那样的人,我才不相信他会看破红尘。”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既是和尚,应该早已看破红尘,相信色即是空了,为什么要来参加人家的婚礼,并且这样欢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