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8,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无事
为我
无为
吾道
中庸
三世
无主
行道
王道
道义
同调
从人
空言
立言
国论
《漢語大詞典》:无事(無事)
(1).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礼记·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 郑玄 注:“事谓征伐。”史记·平準书:“ 汉 兴七十餘年之间,国家无事。”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契丹》:“自此边境去矢石之忧,天下无事,百姓和乐。” 明 陈子龙 《议财用》:“若云多事,则自古亦无无事之国也。”
(2).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史记·苏秦列传:“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於民也。”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道人本无事,何苦尘中为?”
(3).无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下:“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史记·张仪列传:“ 陈軫 曰:‘公何好饮?’ 犀首 曰:‘无事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词:“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4).无须;没有必要。后汉书·臧洪传:“ 洪 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 明 刘基 《题枯木图》诗:“白髮死枕席,无事伤其躬。” 清 纳兰性德 《梦江南》词:“ 江 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緑残红叶胜於花,无事避风沙。”
(5).无端;没有缘故。《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今若无事背王,规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还如王誓。” 北周 庾信 《杨柳歌》:“定是 怀王 作计悮,无事翻覆用 张仪 。” 宋 范成大 《江安道中》诗:“威名功业吾何有?无事飘飘犯百蛮。”
《國語辭典》:为我(為我)  拼音:wèi wǒ
一种个人主义学说,战国杨朱主此。《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國語辭典》:无为(無為)  拼音:wú wéi
1.不从事人为干预,而任万物自然生长之意。《老子》第三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2.以德化民,不采政刑。《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宋。王安石 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3.勿、不要、不必。《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閒事。』」
4.县名。位于安徽省芜湖县西。三国时曹操攻孙权,筑城于此,师老无功,因称无为城。宋置无为县,明时省县入州,清仍之,至民国改州为县。
5.佛教用语。非造作,非条件构成的。如:「虚空是无为法。」
《國語辭典》:无为而治(無為而治)  拼音:wú wéi ér zhì
以德化民,不施加刑罚,而能平治天下。《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唐。张谓〈虞帝庙碑铭。序〉:「于斯之时,君明于上,人化于下,山川鬼神,亦莫不宁,鸟兽鱼鳖,众乎咸若,无为而治,其圣也欤。」
《漢語大詞典》:吾道
我的学说或主张。《论语·里仁》:“子曰:‘ 参 乎!吾道一以贯之。’” 唐 杜甫 《屏迹》诗之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宋史·道学传二·杨时:“ 顥 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章炳麟 《致陶柳二子书》:“闻 孙逸仙 亦倡是説,窃幸吾道不孤。”
分類:学说主张
《國語辭典》:中庸  拼音:zhōng yōng
1.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3.礼记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4.流行语。中间很臃肿。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来。」
《國語辭典》:三世  拼音:sān shì
1.公羊学家解释春秋分三世:所见之世,己与父时事;所闻之世,王父时事;所传闻之世,高曾祖时事。见《公羊传。隐公元年》汉。何休。解诂。后康有为大同书据此提出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
2.祖孙三代。《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3.三年。《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
4.佛教谓过去、现在、未来。《大智度论》卷一:「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
《國語辭典》:无主(無主)  拼音:wú zhǔ
1.没有君主、领导者。《书经。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三国演义》第一○回:「军士无主,望风奔逃。」
2.没有主人。唐。许棠 成纪书事诗二首之一:「满野多成无主冢,防边半是异乡人。」
《漢語大詞典》:行道
方言。职业;行当。 孙芋 《妇女代表》:“我想告诉你,叫你还干你的行道。”
《國語辭典》:王道  拼音:wáng dào
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思想。《书经。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
《國語辭典》:王道  拼音:wáng dao
北平方言:(1)指性子猛烈、剧烈。(2)指蛮横、霸道。
《國語辭典》:道义(道義)  拼音:dào yì
道德和正义。宋。欧阳修 朋党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國語辭典》:同调(同調)  拼音:tóng diào
1.音调相同。如:「最近流行老歌新唱,虽然同调但节奏大异。」
2.思想或志趣相合。《文选。谢灵运。七星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却是有几个同调的人,将来到省,可以同先生相会。」
3.同一声调。如同属第三声为同调。
《漢語大詞典》:从人(從人)
主张合纵的人。史记·张仪列传:“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 秦 祸,无及为已。”《文选·班固〈答宾戏〉》:“从人合之,衡人散之,亡命漂説,羈旅骋辞。”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从人合之,助六国者;衡人散之,佐 秦 者也。”
《國語辭典》:空言  拼音:kōng yán
空泛而不切实际的言论。《文选。谢灵运。晚出西射堂》:「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文明小史》第四六回:「我在西报上,看见这种议论,也不止一次了,耳朵里闹闹吵吵,也有了两三年了,光景是徒托空言罢?」也作「空谈」。
《國語辭典》:立言  拼音:lì yán
树立精辟可传的言论、学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儒林外史》第一八回:「文章是代圣贤立言,有的一定的规矩。」
《國語辭典》:国论(國論)  拼音:guó lùn
1.有关国家重大事项的讨论、主张。《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其法律任廷尉有馀,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2.全国的舆论。如:「自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国论纷纷,民心愤慨,影响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