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豪贼(豪賊)
(1).势力强大的盗贼。
(2).蔑称农民起义人物。 宋 叶适 《故知广州薛公墓志铭》:“自 宣和 失驭,天下安土乐业之民皆化为盗贼……积四年,平豪贼百七十部。”
《漢語大詞典》:豪友
有地位和势力的朋友。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子前在 考城 ,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絶豪友耳。”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长安 富民 王元宝 、 杨崇义 、 郭万金 等,国中巨豪也。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於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於门下,每科场文士集於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漢語大詞典》:豪植
谓豪门私自培植势力。 汉 贾谊 《新书·请封建子弟疏》:“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 汉 法不得行矣。”
《漢語大詞典》:沉滓
沉淀物;沉在水中的渣滓。也喻消失的落后腐朽的事物和反动思潮或势力。例如:《沉滓的泛起》——鲁迅
《漢語大詞典》:凭侮(憑侮)
侵侮。指侵略势力。 宋 叶适 《始论一》:“然而凭侮不除,芽蘖终在,小人因其閒隙,倡復 燕 之谋,前衅始锄,后祸随出,民心未变,而国家之守离矣。”
分類:侵略势力
《國語辭典》:势头(勢頭)  拼音:shì tóu
1.势力、声势。《醒世恒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那老儿与一官宦人家薄薄里有些瓜葛,冒著他的势头,专在地方上吓诈人的钱财,骗人酒食。」《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其夫假势头已过,早已发作不出了。」
2.情势。《三国演义》第三九回:「且说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见势头勇猛,正要逃走。」
《漢語大詞典》:剧虏(劇虜)
势力强大的敌寇。后汉书·耿弇传:“ 陈俊 谓 弇 曰:‘剧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 明 朱鼎《玉镜台记·召太真》:“剧虏驍夷皆授首,狂夫犯顺敢攖锋。”
《漢語大詞典》:伪化
谓为敌伪势力所控制。 刘笃庆 《把敌人挤出蒲阁寨》:“ 蒲阁寨 是敌人一个中心据点,周围三十里以内的村庄,都被伪化了。”
分類:势力控制
《国语辞典》:好欺负(好欺负)  拼音:hǎo qī fù
个性弱、势力小,容易受欺压。如:「你别以为我好欺负,要知道狗急也会跳墙!」
《国语辞典》:新潮流  拼音:xīn cháo liú
新传入或新产生的思想势力。如:「崇尚自然是化妆品业的新潮流。」
《国语辞典》:附庸国(附庸国)  拼音:fù yōng guó
为保护本国的安全,屈服于他国的势力,任由其指挥的国家,称为「附庸国」。
《漢語大詞典》:招喻
亦作“ 招諭 ”。 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亦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放 善为书檄,三祖詔命有所招喻,多 放 所为。”北史·魏纪一·太祖道武帝:“帝以 中山 城内为 普隣 所胁,乃招喻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上復遣人招諭 苑君璋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又命户部侍郎 王永鰲 招諭之。”
《漢語大詞典》:霸官
强横有势力的官吏。 唐 孟郊 《吊元鲁山》诗:“食名皆霸官,食力乃 尧 农。”
《國語辭典》:有钱有势(有錢有勢)  拼音:yǒu qián yǒu shì
有钱财又有势力。《水浒传》第三回:「他又有钱有势。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
《国语辞典》:羽翮已就  拼音:yǔ hé yǐ jiù
比喻已得到辅佐的人才,势力已经巩固壮大。《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也作「羽翼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