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理则(理則)  拼音:lǐ zé
1.原理规则。如:「天地万物各有生存理则,这正是自然奥妙的所在。」
2.逻辑。如:「做事要合乎理则,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語辭典》:机械(機械)  拼音:jī xiè
1.泛指各种机器、器械。《庄子。天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2.巧诈多机心。《淮南子。原道》:「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明史。卷二三○。杨恂列传》:「且其机械独深,朋邪日众,将来之祸,更有难言者。」
3.比喻呆板、没有变化。如:「老板的经营理念过于机械,是造成公司营运不佳的原因。」
《漢語大詞典》:性理
(1).谓生命之原理、规律。《后汉书·赵咨传》:“ 王孙 裸葬, 墨夷 露骸,皆达於性理,贵於速变。”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若能杖药以自永,则稻稷之贱,居然可知。君子知其若此,故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 宋 司马光 《初见白发慨然感怀》诗:“万物壮必老,性理之自然。”
(2).情绪和理智。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严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宋书·谢述传:“ 述 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
(3).人性与天理。指 宋 儒性理之学。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本朝文章亦三变:“ 唐 文章三变,本朝文章亦三变矣, 荆公 以经术, 东坡 以议论, 程氏 以性理,三者要各自立门户,不相蹈袭。” 明 李贽 《与友人书》:“﹝ 利西泰 ﹞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於‘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於‘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説。” 孙犁 《秀露集·关于儿童文学》:“他们有时教子弟性理之学。”
《國語辭典》:电影(電影)  拼音:diàn yǐng
1.电光。唐。杨师道〈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诗〉:「电影入飞阁,风威凌吹台。」
2.依照剧情,把人物的动作、言语摄制成影片,利用强光映射在银幕上,以供人观赏。
《漢語大詞典》:画理(畫理)
绘画的原理。 明 何景明 《吴伟飞泉画图歌》:“ 吴生 跌宕得画理,潦草落笔皆可喜。” 巴金 《家》十一:“我虽然不懂画理,但是我喜欢这幅画,我觉得比她底其馀的画都好。”
分類:绘画原理
《國語辭典》:法理  拼音:fǎ lǐ
1.法律与情理。《书经。吕刑》「惟察惟法,其审克之」句下汉。孔安国。传:「惟当清察罪人之辞,附以法理,其当详审能之。」《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王涣传》:「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
2.法律的原理。如立法立义、法律秩序所包含之各种原理或原则等。《东观汉记。卷一一。张禹传》:「明帝以其明达法理,有张释之风,超迁非次,拜廷尉。」
3.条理,事物的道理。《王充。论衡。骨相》:「非徒富贵贫贱有骨体也,而操行清浊亦有法理。」
4.佛教所阐述的道理。《晋书。卷六五。王导传》:「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
《國語辭典》:归纳(歸納)  拼音:guī nà
归类、归结。如:「警察自现有的线索中,归纳出几条侦查方向。」
《國語辭典》:机制(機制)  拼音:jī zhì
本指机器的构造与运作原理。后泛指社会或自然现象的内在组织和运行的变化规律。
《國語辭典》:轮轴(輪軸)  拼音:lún zhóu
1.转动轮之轴。
2.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省力机械。由轴与固定在其上的轮所组成。在轮的边缘施力使其转动,轴也随之转动。由于轮子的半径大于轴的半径,转动轮子的力量可以在轴上产生更大的扭力,藉以捲缩轴上的绳索而升高重物,省力的倍数和轮与轴的半径比成正比。上升的高度则相对减少。辘轳、绞盘都是轮轴类机械。
《國語辭典》:演绎(演繹)  拼音:yǎn yì
一种纯粹形式的推理方法。要求前提与结论间具有必然性之可推关系。一般演绎法多为由普遍原理以推定特殊事象。也称为「外籀」。
《国语辞典》:攲器  拼音:qī qì
古代一种利用物体重心原理制成的汲水和盛水的器具。有陶、铜制品。水空时,器身是倾斜的,可以往里注水;水恰好时,器是正的;太满,器就翻过来。因有满则溢、虚则不及的象徵意义,所以古代的国君设置此器来警戒自己。唐。权德舆〈郊居岁暮因书所怀〉诗:「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攲器。」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一:「苏翰林易简一日直禁林,得江南徐逊所造攲器,遂以水试于玉堂。一小珰传宣于公,见之,不识其名。」也作「欹器」。
《國語辭典》:学理(學理)  拼音:xué lǐ
科学上的原理与法则。如:「任何科学的研究发明,最好能先从学理上著手,方能事半功倍。」
《國語辭典》:哲理  拼音:zhé lǐ
有关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漢語大詞典》:陈物(陳物)
谓陈说事物的原理、规律。墨子·明鬼下:“然而天下之陈物曰‘先生者先死’,若是,则先死者非父则母,非兄而姒也。” 孙诒让 间诂:“谓陈説事故。”
《國語辭典》:切脚(切腳)  拼音:qiè jiǎo
旧时以两字之音拼合成一字之音的注音方法。《二家宫词。宋。徽宗》:「曲里字难相借问,随时切脚注花笺。」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六。切脚语》:「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于书史中,如以蓬为勃笼,槃为勃闽、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栾、钲为丁宁。」也称为「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