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寿陵步
 
失本步
 
失步人
  
忘却金闺故步
 
矜学步
 
羡邯郸
   
相关人物
公子牟
 
公孙龙
 
庄子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598~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汉书》卷一百上〈叙列传上〉~4206~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髣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简释

邯郸步:指学习方法不当,不仅未学到新技能,反而失去了原有技能。宋欧阳修《镇阳读书》:“有类邯郸步,两失皆茫茫。”


例句

邯郸笑匍匐,燕蒯受揶揄。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李白 古风之三十五

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 李绅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昔余迷学步,投迹忝词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國語辭典》:失本  拼音:shī běn
赔本、亏本。《文明小史》第四三回:「这个大菜馆,不过借他做个引子,失本、赚钱,都不计较。」
《国语辞典》:五失本  拼音:wǔ shī běn
谓佛经从原典译成汉语,有五点致令失去原文的风格。晋。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漢語大詞典》:群迷
佛教语。谓迷失本性的众生。《观经玄义分》:“羣迷性隔,乐欲不同。”《大日经疏》二:“追羣迷,出于火宅。”
《國語辭典》:濡首  拼音:rú shǒu
语出《易经。未济卦。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指沉湎于酒,而失去常态。三国魏。王粲 酒赋:「昔在公旦,极兹话言,濡首屡舞,谈易作难。」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讵敢辞濡首,并怜可鉴形。」
《國語辭典》:欲海  拼音:yù hǎi
欲望如海一般的深广,永难满足,故称为「欲海」。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漂沦欲海,颠坠邪山。」也作「欲海」。
《漢語大詞典》:迷眩
(1).迷失本性。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猿妖:“ 嘉隆 间,一部郎之妻,偶出南门 梅庙 烧香,为物所祟,每至輒迷眩,百计遣之不去。”
(2).指迷惑。 鲁迅 《华盖集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然而在考辨的文字中杂入一点滑稽轻薄的论调,每容易迷眩一般读者,使之失去冷静,坠入彀中。”
(3).目眩神迷。形容所见令人惊异倾倒。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明武宗遗事》:“帝微行过之,见其丰神绰约,国色无双,不禁迷眩。” 王西彦 《神的失落》二:“最初,他简直迷眩了,一如小孩子的迷眩于天上多彩的霓虹。”
(4).(眼睛)昏花。 叶圣陶 《金耳环》:“他定一定眼睛,自觉很有把握,并不迷眩了,才向前仔细地看。” 王西彦 《寻常事》:“里面那人就啪脱一声扭亮电灯,倏地放射出来强烈的光线,使得 洪发佬 的眼睛迷眩了一阵。”
《漢語大詞典》:狂狂
迷失本性。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成玄英 疏:“狂狂,失性也。” 唐 柳宗元 《东明张先生墓志》:“世皆狂狂,奔利死名;我独浩浩,端一以生。”
分類:迷失失本
《國語辭典》:亏本(虧本)  拼音:kuī běn
损失资本。如:「这种亏本的生意他不做。」
《國語辭典》:迷魂寨  拼音:mí hún zhài
失魂落魄的感觉。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不甫能还了悽惶债,黑漫漫打出迷魂寨。」
《國語辭典》:迷魂阵(迷魂陣)  拼音:mí hún zhèn
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陷阱。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怎待咱好姻缘,生折做断头香,休想道泼烟花再打入迷魂阵。」《镜花缘》第九○回:「小春道:『……自从「戍鼓连宵振」一连几十句,闹的糊里糊涂,只怕还是迷魂阵哩。』融春道:『上文明明说著妖氛幻境,如何不是迷魂阵?』」
《漢語大詞典》:游魂汤(游魂湯)
迷魂汤。迷信所说地狱中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七郎 一连两宵,已此着了游魂汤,自此同行同坐,时刻不离左右,竟不放 赛儿 到家里去了。”
《國語辭典》:爽性  拼音:shuǎng xìng
1.失去本性。《北史。卷四○。程骏传》:「人若乖一,则烦伪生;爽性,则冲真丧。」
2.乾脆、索性。《孽海花》第三○回:「他在窗外听得不耐烦,爽性趁此机会,直闯进去,把出去的问题直捷痛快的解决了。」
《國語辭典》:迷魂汤(迷魂湯)  拼音:mí hún tāng
1.传说地狱中,在灵魂转世前所喝的汤药。服用后能忘却前世所有的事情。《通俗常言疏證。家族。前世娘》引《语怪》:「女言死者须饮迷魂汤,我方饮时,为一犬所踣而失汤,遂不饮而过,是以记忆了了。」也称为「马虎汤」、「孟婆汤」。
2.使人迷失本性的汤药或言行。《金瓶梅》第二六回:「贼强人,他吃了迷魂汤了,俺每说话不中听,老婆当军──充数儿罢了!」
《漢語大詞典》:寿陵失步(壽陵失步)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后以“寿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五:“丑女来效顰,还家惊四邻。 寿陵 失本步,笑杀 邯郸 人。” 秦牧 《艺海拾贝·“邯郸学步”》:“自从 庄子 的著作中叙述了它以后,‘邯郸学步’或者‘寿陵失步’这句成话,常常被许多人所引用。”
《國語辭典》:学步(學步)  拼音:xué bù
1.学习走路。如:「幼儿多在一岁半时开始学步。」
2.模仿别人。参见「邯郸学步」条。清。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江山如此人亦然,学步羞称时世贤。」
《國語辭典》:学步邯郸(學步邯鄲)  拼音:xué bù hán dān
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参见「邯郸学步」条。晋。桓玄 与释慧远书劝罢道:「今世道士,虽外毁仪容,而心过俗人,所谓道俗之际,可谓学步邯郸,匍匐而归。」《周书。卷四。十七。艺术传。赵文深传》:「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
分類:模仿不成
《漢語大詞典》:邯郸匍匐(邯鄲匍匐)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金 元好问 《刘君用可庵》诗之二:“著脚绳桥已足忧, 邯郸 匍匐更堪羞。”参见“ 邯郸学步 ”。
《國語辭典》:邯郸学步(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分類:模仿不成
《國語辭典》:邯郸学步(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分類:模仿不成
《漢語大詞典》:邯郸步(邯鄲步)
犹言 邯郸 学步。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序:“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踡;不学 邯郸 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宋 姜夔 《白石诗说》:“ 陶渊明 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 邯郸 步也。” 清 吕履恒 《长歌行送友人游大梁》:“后来者谁可与言,东里之顰 邯郸 步。”
分類:邯郸
五失本三不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称五失三不易。言翻译梵经,有五种失原本之义并三种之不容易者。晋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曰:「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远,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玆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盖翻译之业,其事甚难。今道安作五失三不易之说,以警策译家,良有由也。僧睿大品经序曰:「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是能懔守师训者。
馀水入失本名
【三藏法数】
此喻发光地菩萨修行,入佛智海,获平等功德,舍离世间一切假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