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4,分223页显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头口
头额
绳头
濡头
头细
暗点头
行头
行头
庄头
眼头
教头
老头皮
黄头郎
换头
辔头
《國語辭典》:头口(頭口)  拼音:tóu kǒu
牲口。《水浒传》第二回:「小人母亲骑的头口,相烦寄养,草料望乞应付,一发拜还。」《金瓶梅》第八一回:「到不如一狠二狠,把他这一千两咱雇了头口,拐上了东西,投奔咱孩儿那里。」也称为「头匹」。
《漢語大詞典》:头额(頭額)
额头,脑门子。 邹韬奋 《萍踪寄语》四:“ 马来 人旧俗以头额生得扁扁的为最美,故从小即用人工把头额压扁。” 艾青 《芦笛·透明的夜二》诗:“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牛的血,血染的屠夫的手臂,溅有血点的屠夫的头额。” 沈从文 《边城》十九:“祖父跳上码头走近 翠翠 身边来,还是那么粗卤的笑着,把手抚着头额。”
分類:头额额头
《漢語大詞典》:绳头(繩頭)
绳的一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钱己 道:‘我身子坌,果然下去不得,我只在上边吊着绳头,用些坌气力罢。’”
分類:一端
《漢語大詞典》:濡头(濡頭)
(1).濡首。 清 钮琇 觚賸·五华山故宫:“ 邵子 诗笔敏妙,惜有濡头之癖,落魄寡儔,故不甚显於时。”参见“ 濡首 ”。
(2).谓头浸水墨中。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张旭 ﹞饮酒輒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 张颠 。”后因以“濡头”为典。 清 唐孙华 《草圣祠》诗:“九天鸞鹤濡头下,百变蛟龙运腕生。”
分類:浸水水墨
《國語辭典》:濡首  拼音:rú shǒu
语出《易经。未济卦。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指沉湎于酒,而失去常态。三国魏。王粲 酒赋:「昔在公旦,极兹话言,濡首屡舞,谈易作难。」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讵敢辞濡首,并怜可鉴形。」
《韵府拾遗 霁韵》:头细(头细)
山海经注:蛟似龙蛇而小头细颈,项有白婴。
《漢語大詞典》:暗点头(暗點頭)
朱衣点头。传为 宋 欧阳修 主考阅卷事。后“暗点头”遂成科举中选的代称。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旧年曾作登科客,今日还期暗点头。” 清 张岱 夜航船·会试:“ 欧阳修 知贡举,考试閲卷,常觉一朱衣人在座后点头,然后文章入格。始疑传吏,及回视,一无所见,因语同列而三嘆。常有句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参见“ 朱衣点头 ”。
《國語辭典》:朱衣点头(朱衣點頭)  拼音:zhū yī diǎn tóu
相传宋欧阳修主持贡院举试,每批阅试卷,觉身后有朱衣人点头示意,凡点头认可的,都是合格的文章。见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八。后比喻考试中式,科场及第。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四一出:「且当青镜明开眼,惟愿朱衣暗点头。」也作「朱衣点额」。
分類:科举中选
《國語辭典》:行头(行頭)  拼音:xíng tou
1.演戏用的衣物或道具。明。高明《琵琶记。五娘寻夫上路》:「今则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将著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只劝行孝的曲儿,教化将去。」
2.泛指服装、各种装备或货物。《红楼梦》第一一二回:「咱们今日躲一天,叫咱们大哥借钱置办些买卖行头。」《野叟曝言》第四七回:「自己穿相士行头,也怕成之削色。」
3.毛毬。如:「踢行头」。
《國語辭典》:行头(行頭)  拼音:háng tóu
1.古代军队中的队长。《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
2.行业的头子,或佣役的总管者。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米铺》:「且言城内外诸铺户,每户专凭行头于米市做价,径发米到各铺出粜。」也称为「行老」。
《漢語大詞典》:皮鞠
古代一种革制的球,中实以物,可以蹴踏为戏。 清 赵翼 《题唐明皇马上击毬图》诗:“ 九华殿 已舞羽衣,千步场兼习皮毱。”
分類:革制中实
《漢語大詞典》:行头(行頭)
(1).古代军队行列之长。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帅。”参见“ 行首 ”。
(2).封建社会中商肆、行会的首领。周礼·地官·肆长“肆长各掌其肆之政令” 唐 贾公彦 疏:“此肆长谓一肆立一长,使之检校一肆之事,若今行头者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商行的首领叫‘行头’或‘行老’,行头有权规定本行商货的物价。”
(3).泛指头目。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下:“京师有富人,欲得一行头,难其人。” 清 李渔 《慎鸾交·贿篾》:“自家非别,一个做篾片的行头是也。”
(4).犹头衔。《平山冷燕》第三回:“一日,有个 江西 故相的公子姓 晏 名 文物 ,以恩荫官来京,就选考了一个知府行头,在京守候。”
《國語辭典》:行首  拼音:háng shǒu
1.行伍中的排头。如:「请每一行的行首出列。」
2.总管、领班。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太祖常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内侍行首王继恩请其故。」
3.原指上等妓女,后泛指名妓。元。关汉卿《谢天香。楔子》:「不想游学到此处,与上厅行首谢天香作伴。」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妹子,我想你除了我呵,便是个第一第二的行首。」
《漢語大詞典》:庄头(莊頭)
(1). 中国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所设田庄的管理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其党 祝现 者,本 豫王 包衣人,居 桑垡村 充 豫王 庄头。”清史稿·食货志一:“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其后编第各庄头田土分四等,十年一编定。”
(2).旧时乡村小吏,约相当于村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每保所管乡长某人,保长某人,某镇集村长庄头某人,共若干名。”
(3).村头;村庄。 唐 王建 《初冬旅游》诗:“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王安友 《协作》:“一会儿, 大凤 也领着本社的社员们迎出来了,两下的锣鼓一齐响,立刻把一个庄头闹得简直比过新年还热闹。”
《漢語大詞典》:眼头(眼頭)
方言。眼力;眼界。 王汶石 《大木匠》:“如今 桃叶 自己选中了一个人,妈妈四出访问,盘根究底打听了两个多月,觉得女儿的眼头确实不错,这才点了头。” 王汶石 《春夜》:“那闺女,共青团员,眼头高,有主意。”
《國語辭典》:教头(教頭)  拼音:jiào tóu
教练武艺或传授歌舞技艺的老师。《刘知远诸宫调。第二》:「手中提荒桑捧,曾赢了五村教头。」《水浒传》第七回:「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也称为「教首」。
《漢語大詞典》:老头皮(老頭皮)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 真宗 东封,访天下隐者,得 杞 人 杨朴 ,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 朴 言:‘独臣妻有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后以“老头皮”为年老男子的戏称。 宋 辛弃疾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词:“记得 瓢泉 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驀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之一:“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國語辭典》:黄头郎(黃頭郎)  拼音:huáng tóu láng
船夫。汉代船夫都戴黄帽,故称为「黄头郎」。《史记。卷一二五。佞幸传。序》:「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也称为「黄帽」。
《國語辭典》:换头(換頭)  拼音:huàn tóu
1.把头交换。见《聊斋志异。卷二。陆判》。
2.一种曲牌体式。凡双调词曲中,上下片首句、字数、平仄不相同的,称为「换头」。如清平乐、太常引等。
《國語辭典》:辔头(轡頭)  拼音:pèi tóu
控御马的缰绳和口勒等器物。《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二首之一》:「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三国演义》第三四回:「被赵云一鎗刺落马下,随手扯住辔头,牵马回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