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恳辞(懇辭)  拼音:kěn cí
诚恳真挚的推辞。如:「爷爷以年迈为由,恳辞了理事长的职位。」
分類:恳切辞让
《漢語大詞典》:温诏(温詔)
词情恳切的诏书。 宋 朱熹 《次秀野春晴山行纪物之句》:“侧闻温詔询耆艾,好趁春风入殿衙。”明史·齐王榑传:“王性凶悖,朕温詔开諭至六七,犹不悟,教授辈如王何?”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宁古塔纪略》:“天心嗟嘆,温詔下颁。”
分類:恳切诏书
《高级汉语词典》:勤恳
勤勉不懈的样子
分类:勤恳
《國語辭典》:诚恳(誠懇)  拼音:chéng kěn
真实而恳切。如:「做人要诚恳。」《北史。卷九一。列女列传》:「盖有质迈寒松,心踰匪石,或忠壮诚恳,或文采可称。」
《漢語大詞典》:方切
正直而恳切。后汉书·党锢传序:“ 永昌 太守 曹鸞 上书,大讼党人,言甚方切。”
分類:正直恳切
《國語辭典》:切至  拼音:qiè zhì
恳切周到。《汉书。卷七七。刘辅传》:「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乐府》:「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
《漢語大詞典》:至愿(至願)
恳切的愿望;最大的愿望。《后汉书·杜诗传》:“臣 诗 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出从华盖,入侍輦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 明 宋濂 《罗氏五老图诗卷序》:“人生至欲者莫踰其寿考,之‘九五福’举以为首;诗人善颂虽不一而足,尤以此为至愿焉。”
分類:恳切愿望
《國語辭典》:剀切(剴切)  拼音:kǎi qiè
1.切磋琢磨。指规过劝善。《书经。君奭》「祇若兹往,敬用治」句下唐。孔颖达。正义:「郑云:『召公是时意说,周公恐其复不说,故依违托言民德,以剀切之。』」《文明小史》第三八回:「百姓一面总要剀切晓谕,等到他们聚了众,设或大小闹点事情出来,那还了得吗?」
2.切中事理。《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馀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漢語大詞典》:恳款(懇款)
亦作“ 恳欵 ”。 恳切忠诚。亦指恳切忠诚之情。 唐 王维 《请施庄为寺表》:“上报圣恩,下酬慈爱,无任恳款之至。” 宋 陆游 《乞致仕札子》:“天实临之,冀俯从於恳款。伏望圣慈许臣守本官职,依前致仕。”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下:“公先饮食,以示不疑,戒二贼勿多饮,以示恳欵。” 清 魏源 《与曲阜孔绣山孝廉书》:“ 岱 云在望,昧昧我思,何日重谭,以申恳款。”
分類:恳切忠诚
《國語辭典》:恳请(懇請)  拼音:kěn qǐng
真诚请求。《宋史。卷四八八。外国传四。交阯传》:「用安夷落之众。土俗犷悍,恳请愈坚。」《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关尹文始真人,恳请留下道德真经五千言传流至今。」
《漢語大詞典》:切直
切磋相正。尔雅·释训:“丁丁嚶嚶,相切直也。” 郭璞 注:“朋友切磋相正。” 汉 徐干 中论·贵验:“言朋友之义,务在切直以升於善道者也。” 南朝 梁 任昉 《策秀才文》之三:“日伏青蒲,罕能切直。”
恳切率直。史记·田叔列传:“切直廉平, 赵王 贤之。” 唐 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 明 刘基 《〈犁眉公集〉序》:“其志忠,故其辞感激而切直。”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崔駰 在 东汉 和帝 时为大将军 窦宪 的主簿,由于切直,为 宪 所疏远,使出为 乐浪郡 的 长岑 县令。”
《國語辭典》:痛切  拼音:tòng qiè
1.沉痛迫切。《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文明小史》第二六回:「况且内中有人到过云南,晓得那里官府待百姓的暴虐,说得何等痛切!」
2.悲伤哀切。三国魏。吴质 答魏太子笺:「诚如来命,惜其不遂,可为痛切。」《三国演义》第九一回:「读毕祭文,孔明放声大哭,极其痛切。」
《國語辭典》:卷卷  拼音:quán quán
真挚诚恳。《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也作「拳拳」、「惓惓」。
《國語辭典》:卷卷  拼音:juǎn juǎn
凋零、零落的样子。唐。韩愈〈秋怀诗〉一一首之八:「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
《國語辭典》:悁悁  拼音:juān juān
1.忧思、忧闷。《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六首之四:「如何又须别,使我抱悁悁。」
2.愤怒。《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至于陛下,有何悁悁?」
3.形容诚恳真切。宋。杨万里 寄谢蜀帅袁起岩尚书阁学寄赠药物诗:「只有锦城袁阁学,寄诗赠药意悁悁。」
《國語辭典》:苦苦  拼音:kǔ kǔ
1.不厌其烦,执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出》:「爹娘见儿苦苦要去,不免与他数两金银,以作盘费。」《三国演义》第一一回:「他好意相让,何必苦苦推辞?」
2.痛苦、忧苦。《董西厢》卷一:「莺莺泣谢曰:『今当改过自新,不必娘自苦苦。』」
3.佛教用语。指经验可以感受到的苦。《瑜伽师地论》卷四二:「若诸有情大兴盛者,尚为三苦常所随逐,所谓:行苦、坏苦、苦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