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男女不亲授(男女不亲授)  拼音:nán nǚ bù qīn shòu
男女之间应受社会道德的规范,不作肌肤接触。语本《礼记。曲礼上》:「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国语辞典》:自然接种(自然接种)  拼音:zì rán jiē zhòng
空气中的菌种与动植物接触,产生酦酵作用的过程。传统制造香肠、醋或酿酒者采用这种方式,容易使不良的菌种带入食物中,后来改用人工的方式,把良好的菌种培养在隔离的环境中,避免不良菌种渗入,即所谓的「菌䴚」。目前发展出来的菌䴚种类包括乳酸杆菌属、细球菌属及非病原性葡萄球菌属等。
《国语辞典》: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  拼音:guò mǐn xìng fǎn yìng
身体接触到会引起过敏的物质时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如打喷嚏、流鼻水、呕吐、发疹等症状。情况严重者会呼吸困难,而引起休克。
《国语辞典》:拒绝往来户(拒绝往来户)  拼音:jù jué wǎng lái hù
1.因信用不良而遭银行拒绝金钱往来的客户。如:「他因跳票纪录太多而被银行列为拒绝往来户。」
2.比喻不愿接触往来的对象。如:「他经常出言不逊,修养不足,已被一些朋友列为拒绝往来户。」
《国语辞典》:第三类接触(第三类接触)  拼音:dì sān lèi jiē chù
1.已故前美国空军幽浮(UFO)研究顾问的天文学家海尼克博士对幽浮近距离目击报告分类之一。指发现者非常接近幽浮,看到了幽浮内部或是发现乘坐幽浮的生物。
2.引申指人类与灵异鬼神间的感应接触。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些第三类接触的灵异现象,科学界仍无法合理解释。」
《国语辞典》:接触性皮肤炎(接触性皮肤炎)  拼音:jiē chù xìng pí fū yán
病名。因皮肤接触具有刺激性或易引起皮肤过敏的物质而造成的皮肤病。通常接触部位会有红肿、搔痒、烧灼感等症状。
《国语辞典》:直接接触(直接接触)  拼音:zhí jiē jiē chù
接触传染的途径之一,指经由接触感染症患者或带原者的口腔、黏膜、皮肤等身体部位而遭受感染。如结膜炎、A型肝炎等均可由此方式传染。
《国语辞典》:有毒植物  拼音:yǒu dú zhí wù
能产生毒素的植物。其毒素接触人类皮肤或被人类、动物误食、吸收后则会导致组织破坏、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国语辞典》:绪战(绪战)  拼音:xù zhàn
1.作战开始后的第一次战斗。也作「序战」、「初战」。
2.海军上指敌我双方舰队尚未接触前,战况已非常紧迫的时刻。
《国语辞典》:附著力  拼音:fù zhuó lì
两种不同的物质接触时,表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称为「附著力」。如滴水在乾净的玻璃板上,因水与玻璃间的附著力大于水分子间的内聚力,水滴会向四周扩散,形成一层水膜。
《国语辞典》:电热褥(电热褥)  拼音:diàn rè rù
一种接触式电暖器具,绝缘电热元件呈盘蛇状织入或缝入毛毯里,通电时即发出热量,可以驱寒保暖。也称为「电热毯」、「电褥」 。
《漢語大詞典》:嘴勤
积极与人交谈、接触;遇不懂之事勤于动嘴询问。例如:做到手勤、腿勤、嘴勤。
《国语辞典》:曝气(曝气)  拼音:pù qì
使水与空气接触,以达成气体交换、氧化、除臭等目的之方法。如自来水净化及水产养殖都需要曝气处理。
《国语辞典》:船壳(船壳)  拼音:chuán ké
船只外部与水接触的地方。如:「轮船如果撞上暗礁,往往造成船壳破裂,导致船舱进水而沉没。」
《国语辞典》:杯葛运动(杯葛运动)  拼音:bēi gé yùn dòng
一种抵制运动,如不参与、不买卖、不工作、不援助、不接触,以促使对方反省的运动,均称为「杯葛运动」。参见「杯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