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维新运动(維新運動)  拼音:wéi xīn yùn dòng
革除旧有的弊端,推行新措施的运动。如清末的百日维新、日本明治天皇的明治维新。
《國語辭典》:土地改革  拼音:tǔ dì gǎi gé
改善土地所有主与土地使用者的关系、土地利用的条件及土地种种制度的措施。缩称为「土改」。
《漢語大詞典》:文字改革
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我国,主要指对汉字的改革,有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改革问题。
《漢語大詞典》:梭伦改革
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公元前594年,出身破落贵族的梭伦在平民支持下当选雅典执政官。为解决日益尖锐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颁布“解负令”,禁止将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使富裕的平民能够参政;设立“四百人会议”等政治机构,削弱贵族权力。他的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漢語大詞典》:沿海开放城市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为鼓励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而给予外商以若干优惠待遇的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曾以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城市定为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国语辞典》:司法行政  拼音:sī fǎ xíng zhèng
有关于司法的行政措施,如司法制度的改革或司法官吏的任免等。
《国语辞典》:和平改革  拼音:hé píng gǎi gé
以和平不流血的方法来进行改革。如:「专制政权的国家若能和平改革,迈向民主,对人民来说真是莫大的福气,对世界和平也颇有裨益。」
《国语辞典》:克伦威尔(克伦威尔)  拼音:kè lún wēi ěr
Oliver Cromwell
人名。(西元1599~1658)英国政治改革家。于十七世纪初国会与英王相争时加入国会军,为独立党首领,西元一六五三年改行共合政体;杀英王查理第一,废除君主制,解散议院,征服爱尔兰及苏格兰,自任国民总督。也译作「克林威尔」。
《国语辞典》:敬虔主义(敬虔主义)  拼音:jìng qián zhǔ yì
十七、十八世纪间,日耳曼路德教会改革派的主张,反对当时教会内的形式主义及僵化礼仪,重视信仰的内在真实感受,及由此而生的敬虔态度。主张改良大学中的宗教教育,领袖为斯宾纳(Spener)。
《国语辞典》: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  拼音:xíng zhèng yuàn jiào yù gǎi gé shěn yì wěi yuán huì
为因应民国76年之解严,及民众对教育改革期望升高。行政院于民国83年9月21日设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教改会),由李远哲担任召集人,研拟教育改革方案。期间先后发布四期的《咨议报告书》与最后的《总咨议报告书》,提出教育松绑、带好每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社会做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所规画的教育改革影响极大。该委员会于民国85年12月2日解散。
《国语辞典》: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  拼音:fù nǚ jiě fàng yùn dòng
西元1960年代末,兴起于美国的一系列针对女性权益、地位之女性主义思潮与改革行动。主要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家庭暴力、育婴假、同工同酬、妇女参政、性暴力与性骚扰、堕胎权、就业安全等。
《国语辞典》:洗削更革  拼音:xǐ xuè gēng gé
形容全面澈底的进行改革。唐。杜牧〈罪言〉:「洗削更革,罔不顺适,唯山东不服,亦再攻之,皆不利以返。」
《国语辞典》:右翼分子  拼音:yòu yì fèn zǐ
主张维持政经、社会等的现状,反对激烈改革的人。亦泛指在文艺、学术、思想等方面趋于保守的人。如:「他是个极保守的右翼分子,对于公司的种种改革均力表反对。」
《国语辞典》:因循苟且  拼音:yīn xún gǒu qiě
沿续旧习,敷衍草率,不思改革。如:「由于公司主其事者的因循苟且,造成了新大楼施工效率的低落及工程品质的粗糙。」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二:「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倖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国语辞典》:保守主义(保守主义)  拼音:bǎo shǒu zhǔ yì
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激烈改革的政治学派,以及较重视传统和社会稳定的政治思潮,诸如不干预经济、低税制、国防支出重大,与将个人的经济归责为个人成就的政府。包括文化、宗教、财政、经济保守主义等次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