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期月有成  拼音:jī yuè yǒu chéng
期月,一年。语本《论语。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后借指短暂的时间。「期月有成」,形容治国办事效率迅速显著。《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若能人务退食,竞存约己,移风易俗,庶期月有成。」唐。张九龄〈敕处分县令〉:「今既各膺奖用,当尽良能。期月有成,声能若著。所列清要,惟待贤才。」
《国语辞典》:华胥之梦(华胥之梦)  拼音:huá xū zhī mèng
相传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悟得治国之道,因而天下大治。典出《列子。黄帝》。后泛指仙境、梦境。
《国语辞典》:祖舜宗尧(祖舜宗尧)  拼音:zǔ shùn zōng yáo
遵行尧舜的治国之道。《孤本元明杂剧。十样锦。第一折》:「祖舜宗尧,太平之兆,民安乐,道泰歌谣,尊旧典依公道。」
分类:遵行治国
《国语辞典》: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  拼音:jiàn tài zōng shí sī shù
文章名。唐朝魏徵所作。文中列述十项修身治国的准则,以规谏太宗立德建业。
《国语辞典》: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拼音:zuì xíng fǎ dìng yuán zé
当代民主法治国之重要基本原则,指犯罪之成立及应得的刑罚均应有法律明文规定。其内涵有四:一、禁止适用习惯法;二、禁止类推适用;三、禁止溯及既往;四、禁止绝对不定期刑。主要目的在保障人民的权利。
《国语辞典》:帝王之道  拼音:dì wáng zhī dào
帝王治国的典范。指仁义之道。《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文选。扬雄。剧秦美新》:「二世而亡,何其剧与,帝王之道,兢兢乎不可离已。」
《国语辞典》: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拼音:dà xué zhī dào
博学治国的方法。《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分类:博学治国
《国语辞典》:统治权(统治权)  拼音:tǒng zhì quán
统治国家的权力。
《漢語大詞典》:方略策
科举考试中应试的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考课令》:“凡秀才试方略策二条,文理俱高者为上上。”
《漢語大詞典》:顾命大臣(顧命大臣)
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明史·丘橓传:“ 曹一夔 身居风宪,盛称 冯保 为顾命大臣。”
《漢語大詞典》:德本财末(德本財末)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孔颖达 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毓昌:“今岁某赴科场,皇上所命题,即以‘德本财末’为言,某虽不肖,敢欺君纳贿耶?”
《國語辭典》:鼎鼐调和(鼎鼐調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1.在鼎、鼐中调味。明。王恭咏胡椒诗:「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明。陆深 禁中斋夜诗:「大烹本为牛羊荐,鼎鼐调和愧未工。」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周必大 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鼎鼐调和知有日,君臣庆会岂因人。」明。王冕梅花诗三首之一:「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也作「调和鼎鼐」。
《漢語大詞典》:内修外攘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 脩 ”。 宋 胡锜 《拟力田诏》:“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观於《垂拱》《奏札》二篇及《戊午讜议序》,反復以天经地义内脩外攘不可逆为言。”
《國語辭典》:经邦论道(經邦論道)  拼音:jīng bāng lùn dào
治理国家,谈论道理。《隋书。卷三七。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群音类选。官腔类。卷八。四德记。三元报捷》:「今朝喜得登廊庙,佐明君经邦论道,这都是辛苦中博来荣耀。」
《國語辭典》:论道经邦(論道經邦)  拼音:lùn dào jīng bāng
文事、武功两件治理国家的大事。《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维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唐。韩愈 上宰相书:「幸今天下无事,小大之官各守其职;钱谷甲兵之问,不至于庙堂;论道经邦之暇,舍此宜无大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