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法身  拼音:fǎ shēn
1.佛陀的真如理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一》:「法身示现无真实,出生自在如是见。」
2.道教谓天仙真圣的真身。
《國語辭典》:本地  拼音:běn dì
居处于某地区者称当地为「本地」。如:「本地盛产各种水果,欢迎大家前来品尝。」《老残游记》第五回:「那人道:『姓王。就是本地人氏。你老贵姓?』」《红楼梦》第四回:「这个被打之人乃本地一个小乡宦之子,名唤冯渊。」
《國語辭典》:太清  拼音:tài qīng
1.天空。《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敖翔太清,纵意容冶。」唐。孟浩然 临洞庭上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也作「太虚」、「泰清」。
2.天理。《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文选。班固。东都赋》:「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3.道家三清之一,为道德天尊所居,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泛指仙境。《抱朴子。内篇。杂应》:「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予察君神静有胆气,将烦君一夕之劳。或药成,相与期于太清也。」
4.南朝梁武帝的年号(西元547~549)。
《國語辭典》:本体(本體)  拼音:běn tǐ
1.事物的本身。
2.支持言论、主张的根本思想。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
《國語辭典》:三身  拼音:sān shēn
佛教用语。大乘佛教谓佛身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三种。法身指一切现象的真实性,也称为「自性身」。报身指佛净土世界中的佛身,也称为「食身」、「受用身」、「应身」。化身为教化利益凡夫众生而现出的形象,如释迦牟尼佛,也称为「变化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依世俗谛随机所现说有三身,法身空理,报身空智,利物所现名变化身。」
《漢語大詞典》:慧命
(1).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 宋 张商英 《护法论》:“如斯人也,使之侍君,则佞其君,絶佛种性,断佛慧命。” 清 钱谦益 《毛子晋六十寿序》:“吾友 萧伯玉 、 范质公 议藏《大藏》方册, 子晋 誓愿荷担,续佛慧命。皮纸骨笔,不遑恤也。”
(2).引申指人的智慧所注。 清 周亮工 《书陈石门再游燕台诗后》:“过数日又復袖去,盖恐僕患难中匆匆遗失,断人慧命, 石门 之意何深歟!”
(3).僧人的尊称。 唐 道宣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下座称上座为尊者,上座尊下座为慧命。”
《漢語大詞典》:报身(報身)
佛教语。三身之一。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唐 白居易 《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偈铭》:“师既疾亟,四大将坏,无恋著念,无厌离想。郡太守、门弟子进医馈药者数四,师頷之云:‘报身非病,焉用是为?’言讫,趺坐,恬然就化。”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读〈坛经〉》:“试以喻眼:见是法身,能见是报身,所见是化身。何谓见是法身?眼之见性,非有非无。无眼之人,不免见黑,眼枯睛亡,见性不灭。”
《漢語大詞典》:不坏身(不壞身)
佛教对诸佛菩萨无生无灭的法身之称。《涅槃经·寿命品》:“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岳珂 《桯史·解禅偈》引 宋 司马光 《禅门六偈》:“言为百代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坏身。”
《國語辭典》:真影  拼音:zhēn yǐng
祭祀时张挂的祖先画像。
《漢語大詞典》:觉化(覺化)
佛的化身。佛教认为佛的真身是法身,世人不能见,能见的是佛的化身,故称 释迦牟尼 为“千百亿化身”。 唐 钱起 《登玉山诸峰偶至悟真寺》诗:“更闻 东林 磬,可听不可説。兴中寻觉化,寂尔诸象灭。”
《漢語大詞典》:华严世界(華嚴世界)
佛教语。法身佛 毘卢遮那 的净土。以大莲花中包藏微尘数的世界,故名。见《华严经》卷八。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八:“一滴水就是一个须弥世界;一只苍蝇的眼睛,也是一个华严世界。”
《國語辭典》:水月观音(水月觀音)  拼音:shuǐ yuè guān yīn
佛经上有观音示现三十三身的说法,画其观看水月之状,称为「水月观音」。后用以比喻人的容貌清俊秀逸。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蒋凝侍郎,亦有人物,每到朝士家,人以为祥瑞,号水月观音。」
《漢語大詞典》:六臂三头(六臂三頭)
神话人物中神通广大的,多能现三头六臂法身。常以喻人的本事非凡。 明 孟称舜 《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鏬。”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一:“六臂三头,后先辉映,无怪乎这小木头人,有时候也就真的‘不可一世’了。”
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之略名。
一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个之法身。华严经十三曰:「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参见: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