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随奉(隨奉)
方言。相像;相似。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五:“ 志勇 虽不是 永生 的亲生子,可他爷儿俩的脾气多么随奉啊!”
《國語辭典》:差不多  拼音:chà bù duō
1.相差有限、相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就取剃刀来与他落了发,仔细看一看,笑道:『也到与静观差不多。』」《红楼梦》第六四回:「我父亲要给二姨说的姨爹,就和我这叔叔的面貌身量差不多儿。」也作「差不离」。
2.大概、大约、几乎。《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灯盛无比,依臣看将起来,西凉府今夜之灯也差不多如此。」《老残游记》第一回:「此刻也差不多是时候了,我们何妨先到阁子上头去等呢?」
3.表示即将完毕、将尽。《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银子用的差不多了。」
《國語辭典》:差不离(差不離)  拼音:chà bù lí
相差有限、相似。《续孽海花》第四七回:「那跟包开了缸,就缸里闻了一闻,道:『不差!跟老板抽的差不离。』」也作「差不多」。
《國語辭典》:兄弟  拼音:xiōng dì
1.男子同胞先出生的为兄,后出生的为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可不道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
2.内外的族亲、姻亲。《诗经。小雅。伐木》:「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汉。郑玄。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丧服》:「大夫之子于兄弟,降一等。」汉。郑玄。注:「兄弟,犹言族亲也。」
3.同姓之国。《书经。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曹,叔振铎之后;晋,唐叔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4.泛指意气相投的朋友。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唐童何足道哉也!」《水浒传》第七五回:「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弟兄们发怒?」
5.比喻两者相当,不相上下。《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宋。邢炳。疏:「此章孔子评论鲁卫二国之政相似,如周公康叔之为兄弟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才略》:「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可谓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
6.特指黑社会人物。如:「道上兄弟」。
《國語辭典》:兄弟  拼音:xiōng di
1.特指弟弟。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那时节兄弟在范阳,兄长在楼桑,关某在蒲州解良。」《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村里有个农庄人家,弟兄二人姓刘。哥哥名刘添祥,年四十岁,妻已故;兄弟名刘添瑞,年三十五岁。」
2.男子自谦之词。《老残游记》第三回:「依兄弟愚见,还是不多杀人的为是。」《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兄弟自从十七岁到上海,彼时老人家还在世,生意亦还过得去。」
《國語辭典》:出入  拼音:chū rù
1.出外与入内。《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受策以出,出入三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诸将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也作「出进」。
2.往来。《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3.收入与支出。《荀子。富国》:「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掩。」《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每银钱出入,俱是娄老伯做主,先君并不曾问。」也作「出进」。
4.不一致。如:「此事说法颇有出入,最好再查證一番。」
5.喘息。《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九。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國語辭典》:彷佛(彷彿)  拼音:fǎng fú
似乎、好像、近似。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哀吊》:「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彷佛乎汉武也。」《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见那少年彷佛有些认得,却想不起。」也作「仿佛」、「髣髴」。
《國語辭典》:一样(一樣)  拼音:yī yàng
1.相同、相似。《红楼梦》第五六回:「如今看来,模样儿是一样。」
2.一种。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九。器用》:「唯此一样本霩,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红楼梦》第七八回:「不但花有一个神,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
3.一般。《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搏》:「官人想不是一样人,必是将门之子。」
《国语辞典》:大似  拼音:dà sì
极为相似。宋。黄庭坚〈子瞻去岁春侍立迩英〉诗:「大似不蒙稽古力,只今犹著侍臣冠。」
《國語辭典》:形似  拼音:xíng sì
形貌相似。《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史臣曰》:「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
分類:外观相似
《國語辭典》:逼真  拼音:bī zhēn
1.极像真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山石似马,望之逼真。」唐。韩愈〈春雪间早梅〉诗:「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
2.确实。《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宗师见是个披发童生,眉清目秀,知是逼真晁梁无疑。」
《漢語大詞典》:比类(比類)
整理,按类排比。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然终不免为策括者,以其无心得而但知比类以求备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礼家讲求於纂辑比类,大抵於五典六仪之原多未详析,总缘误识以仪为礼耳。” 章炳麟 《〈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转语之所以贵,因以比类,虑得六例。” 谢觉哉 《不惑集·整理材料》:“‘比类’,拿现在话讲,是‘调查研究’,是‘整理材料’。”
(1).仿效;效法。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以成己身之美行。”国语·周语下:“其后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 韦昭 注:“类,亦象也。”
(2).比照旧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饗。” 孔颖达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随曰类。”汉书·文帝纪:“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后汉书·范升传:“《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类,亦希置立。”
(3).比方,比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 《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三章》诗序:“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牵比类,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 明 王世贞 《〈何大复先生集〉序》:“其缘情即象,触物比类,靡所不遂。”
(4).比拟;比较。 唐 方干 《送道人归旧岩》诗:“若把古今相比类,姓 丁 仙鹤亦如斯。” 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书》:“某因诣上閤,陈所见十事……其五事言内修其德,且引 汉文帝 时事迹以为比类。”《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
(5).相类,相似。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áo
1.不起草稿,随口吟成的诗文。宋。王辟之《渑小燕谈录。卷四。高逸》:「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之句,天下传之。」也称为「口占」。
2.含有赞颂性质的赞美诗。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3.打油诗或顺口溜。《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枣阳县中,人人称羡,造出四句口号,道是:『天下妇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著他,胜似为驸马。』」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ào
1.供口头呼喊,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如:「抗议的群众,一面走一面呼口号,场面极为壮观。」
2.口头暗号。《老残游记》第七回:「这口号喊出,那大盗就觌面碰著,彼此打个招呼,也决不动手的。」
《國語辭典》:比方  拼音:bǐ fang
1.用比较浅显、具体的方式,说明难以了解的意念。《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势力之所至,虽上帝亦不能违拗他。我说个比方给你听:『天上有好生之德,由冬而春,由春而夏,由夏而秋,上天好生的力量已用足了。』」
2.假如。用于有话要说而故意吞吐其词时。如:「他的书法写得真好,比方向他要副对联,他该不会拒绝吧!」
《國語辭典》:副本  拼音:fù běn
依照书籍或文件的正本誊录或影印出来的复制本。在公文书上,副本效力视同正本。
《國語辭典》:野鸭(野鴨)  拼音:yě yā
动物名。形似家鸭,野生能飞翔,善游泳,食小鱼、贝类及植物的种子、果实等。雄鸭头部绿色,有亮光,背部黑褐色,两翼有蓝色斑点,雌鸭全身褐色,颜色不鲜明。也称为「绿头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