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直岁(直歲)
佛教僧职。禅宗寺院东序六知事之一。掌营缮耕耘。 宋 王安石 《万宗泉记》:“僧 道光 得泉之三年,直岁 善端 治屋 龙井 之西北,发土得氿泉二, 万宗 命沟井而合焉。”
《漢語大詞典》:真印
禅宗谓直指人心、教外别传的心印。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初, 达摩 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 唐 刘禹锡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同躋智地,密付真印。”
《漢語大詞典》:话端(話端)
(1).指 唐 宋 时禅宗和尚用来启发问题的话。 宋 陆游 《题徐子礼宗丞自觉斋》诗:“江湖多少痴禪衲,蹋破青鞵觅话端。”参见“ 话头 ”。
(2).话柄;谈论的资料。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引祖训:“二公俱一代名臣,初不以此贬望,然授后生以话端,致其弹舌相讥,可是通今之难胜於博古。”参见“ 话头 ”。
《國語辭典》:话头(話頭)  拼音:huà tóu
1.开场白、打开话题的言谈。《石点头。卷三。王本立天涯求父》:「总之孝不孝皆出自天性,原不在于读书不读书,如今且说一个忘根本的读书人,权做个话头。」
2.话题、话语。《文明小史》第二四回:「正在不耐烦的时候,却好里面请吃饭,然后打断话头。」
3.音讯、消息。《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且请回家,待老婢子慢慢的寻觅。有了话头,便来回报。」
4.背后令人议论的地方。《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到了南京,少不得逢人遍告说:『秦某人如何荒唐法子,带了窑姐儿,彰明昭著的在戏馆里看戏,身上打扮的和戏子一样。』那些话头,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宝兴公司股东耳朵里去了。」
5.秘诀要领。《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八:「玄玄子先把外丹养砂乾汞许多话头传了,再说到内丹采战,抽添转换,升提呼吸,要紧关头。」
《國語辭典》:少林寺  拼音:shào lín sì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二十五里少室山北麓的佛寺。后魏太和二十年建,寺右有面壁石,西北三里有面壁庵,相传即达摩面壁九年处。为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拳术发源地。见《清一统志。卷二○七。河南府三。寺观。少林寺》。
《國語辭典》:少林拳  拼音:shào lín quán
一种拳术派别。参见「少林派」条。
《漢語大詞典》:禅话(禪話)
佛教禅宗常通过问答方式来测验对禅理的理解程度,这种问答语句叫作机锋语,也就是“禪话”。大多数用各种比喻来表达。语言形式用散句,也有用诗句的。红楼梦第九一回:“ 寳玉 豁然开朗,笑道:‘……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説过几句禪话,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
《國語辭典》:口头禅(口頭禪)  拼音:kǒu tóu chán
原指不曾领会佛教禅理,只袭用它的一些常用语作为谈话的题材。后泛指说话时的惯用语。《老残游记》第九回:「不如弄两句辟佛老的口头禅,就算是圣人之徒,岂不省事?」《文明小史》第五九回:「他们的口头禅是『维新』两个字,因此引为同志,谁想性情却大不相同的。」也作「口头语」。
《國語辭典》:信衣  拼音:xìn yī
中国禅宗传授的法衣。象徵师父认可弟子对其教法的證悟,因法衣有證明的作用,故称「信衣」。《景德传灯录。卷二。婆舍斯多》:「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
《國語辭典》:南北宗  拼音:nán běi zōng
1.唐代时,佛教禅宗自五祖圆寂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系六祖慧能所创,北宗系神秀所创。
2.金朝时,道教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为王哲所创,南宗为刘海蟾所创。
3.明代董其昌将唐代至元代著名山水画家分为南北二宗。南宗师祖王维,著重水墨渲染而少钩勒,以秀丽著称。北宗师祖李思训,山石峭拔,多用青绿浓重之色,以刚劲称胜。
《漢語大詞典》:九带(九帶)
佛教禅宗汇编的九种教理。即:佛正法眼藏带、佛法藏带、理贯带、事贯带、理事纵横带、屈曲垂带、妙叶兼带、金针双销带和平怀常实带。见《浮山远录》。 宋 黄庭坚 《赠隐清寺正禅师》诗:“擗开 华岳 三峯手,参得 浮山 九带禪。”
《漢語大詞典》:卢行者(盧行者)
唐 代禅宗六祖 慧能 。 慧能 俗姓 卢 ,剃度前曾在 黄梅山 五祖 弘忍 门下为行者,故称。 宋 苏轼 《答周循州》诗:“蔬饭藜牀破衲衣,扫除习气不吟诗。前生自是 卢行者 ,后学过呼 韩退之 。”
《国语辞典》:北渐(北渐)  拼音:běi jiàn
中国禅宗自弘忍以后,分成南北两派。南派弟子贬称北派所传的修法是渐次开悟的法门,故称为「北渐」。
《漢語大詞典》:五禅(五禪)
佛教禅宗所说的修禅的五个阶次。语本 唐宗密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真性则不垢不浄,凡圣无差;禪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顿悟自心,本来清浄,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 明 梅鼎祚 《玉合记·缘合》:“説甚五禪五藴,祇做不见不闻。”
《漢語大詞典》:禅旨(禪旨)
谓佛教禅宗的旨意。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李东冈 谓予有悟禪旨,故与 庄子 默契。”
《漢語大詞典》:顿修(頓修)
佛教语。指佛教禅宗顿悟佛果的修行方法。《坛经·顿渐品》:“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 元 邓文原 《重刻〈禅源诠〉序》:“至於空宗、性宗之别,顿修、渐修之殊,莫不会其指归,开示正觉。”参见“ 顿悟 ”。
《國語辭典》:顿悟(頓悟)  拼音: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漢語大詞典》:信具
佛教禅宗传法,授衣钵以为凭信,因称衣钵为信具。 唐 柳宗元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大鉴 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循隐 南海 上,人无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