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1—900 【介绍】: 唐僧。嘉禾人,俗姓朱。七岁出家。后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于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懿宗咸通十年居杭州龙泉院,凡十一年。昭宗大顺元年赐号无著。时称禅门真知识。
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喜,姓朱氏,崇德人。七岁剃染,遍参诸方。尝往五台,至金刚窟,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喜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喜纳其味,心意豁然。辞退。翁曰:“童子相送。”喜问:“此何处?”曰:“此般若寺。”乃悟翁即文殊也。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言讫,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时有沧州僧修政等至,尚闻山石震吼之声。咸通三年,至洪州参仰山。一日煮粥,见文殊现镬上,喜以搅粥篦掌之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后筑室千顷山。光启三年,钱王请住龙泉,奏赐紫衣,号无著。将顺寂,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跏趺而逝。白光照室,竹树同色。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嘉禾禦儿朱氏子。母方娠梦。得三蒂桃吞之。而产。孩孺却荤膻味。七岁依邑之常乐寺僧清国出家。国盖其舅氏也。使习经忏。乃遂薙落。俄学法华。及阅天台文句于越州之开元寺。即事敷演。开成三年。登具足戒。无何属会昌变。故操行愈益属。大中初。再获度于盐官之齐丰寺。大慈山性空禅师。指使参方。咸通壬午岁。见仰山寂公于豫章观音寺。顿契心法。仰山因令曲知常住。一日有客比丘。中后求食。食既尽。喜以事冗偶未食。遂馈客。顷之仰山问曰。求食比丘。已證果位。汝给之否。答辍已分给之。仰山曰。汝得利益。何可言耶。七年还居馀杭之千顷山。十年檀越刘严马徵等。请居龙泉古城院。居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巢寇掠地馀杭。又徙霅之馀。不亭避之。刺史杜孺休以仁王院邀焉。光启三年。钱谬始牧杭。疏以龙泉廨署迎致。即今之慈光院也。僧问如何是涅槃相。喜曰香烟尽处验。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喜唤院主曰。者师僧患颠。问如何是自己。喜默然。僧罔措。再理前问。喜曰青天夜蒙昧。不向月边飞。 大顺初。威胜军节度使董昌。与武肃同表荐。赐紫衣。乾宁四年。赐号无著。光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坐逝于廨署。寿八十。夏六十。十一月二十二日。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喜性资纯谨。至诚可格物。广明元年夏。螟蝗蔽天下。则野为之赭。喜以柱杖。标袈裟畎浍中。厉声叱之。蝗无下者。是岁一境之内。独喜所耕十顷。为有秋。将终之时。方丈发白光。竹树皆变白。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文喜。嘉禾语儿溪人。姓朱氏。开成年间进具。初习四分律。兼讲法华。常往五台山礼文殊大士。夜投古寺。遇老僧问南方佛法住持众数。师皆答已。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僧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多少众。僧曰。前三三后三三。师罔然。吃茶毕。令童子送出门。俄失所在。但见高林深谷而已。后参仰山契悟。命为典座。一日见文殊跨狮子缘鼐侧。师诃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之。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咸通中。筑室千顷山居之。光启三年。钱武肃王请住馀杭慈光院。奏赐紫衣及无著号。光化三年。移住无著院。是冬夜半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趺坐而化。时方丈发白光垂树同色。建塔灵隐之西坞。 赞曰。 未见仰山  五台遭卖  既见仰山  何劳缘鼐 物罕为奇  客频招怪  咄咄文殊  草贼自败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文喜。姓朱氏。嘉禾禦儿人也。母氏方娠梦吞桃三蒂。至诞弥不味荤膻。七岁诣本邑常乐寺僧清国下出家。国即喜之渭阳也。勒诵经并忏又十卷。方遂削染。往越州开元寺学法华经。集天台文句即时敷演。则救蚁分中便能讲训也。开成二年届赵郡受近圆登习四分律。属会昌澄汰变素服。内秘之心无改。遇大中初年例重忏度。于盐官齐丰寺讲说。后往礼大慈山性空禅师。诲之曰。子何不学善财遍参乎。咸通壬午岁至豫章观音院见仰山。喜于言下了其心契。仰山令典常住。一日有异貌僧就求斋食。喜减己食馈之。仰山预知。故问曰。此果位僧求食。汝供给周旋否。答曰。辍己分回施。曰汝大得利益。七年旋浙右止千顷山。筑室居之。十年馀杭刘严合马。徵请居龙泉古城院。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岁巢寇掠地至馀杭。喜避地湖州馀不亭。刺史杜孺休请住仁王院。光启三年武肃王钱氏。始牧杭郡降疏请住龙泉廨署。今慈光院是也。大顺元年威胜军节使董昌武肃王同年发表荐论。两赐紫衣。乾宁四年奏师号曰无著。光化三年示疾。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终于州郭廨署。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终时方丈上发白色光。竹树变白。十一月二十二日迁塔于灵隐山西坞。喜形貌古朴骨强而瘦。戒德禅门真知识也。初喜寓居霅川。广明元年夏有蝗飞翳天下食田苗。喜自将拄杖悬挂袈裟标于畎浍中。其虫将下遂厉声叱之。悉翻飞而去。十顷之苗斯年独稔。其感通如此。或云所传得马祖细衲袈裟以为信宝矣。迁葬之后。天复二年壬戌八月中。宣城帅田頵应杭将计思叛涣。纵兵大掠。发喜塔见肉身不坏如入禅定发爪俱长。武肃王奇之。遣裨将邵志祭。后重封瘗焉。
神僧传·卷第八
无著文喜禅师。入五台山求见文殊。忽见山翁。著揖曰。愿见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见。汝饭未。著曰未。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童子进玳瑁杯。贮物如酥酪。著饮之觉心神清朗。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曰多少众。曰或三百或五百。著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曰众几何。曰前三三后三三。遂谈论及暮。翁命童子引著出。行未远悽然悟翁即文殊也。不可再见。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言讫童子与寺俱隐。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白云忽覆之不见。
《漢語大詞典》:禅门(禪門)
(1).佛教语。谓禅定之法门,为心定于一、屏除妄念之法。又指 达摩 所传禅法言,即谓禅宗法门。 唐 玄觉 《永嘉证道歌》:“是以禪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此“禅门”即禅宗之法门。
(2).犹佛门。指佛教。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疏欲面墙。”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内无不推 月涵 为禪门尊宿矣。” 严复 《和荆公》:“禪门讲座下,所得尽平平。”
(3).佛教语。即丛林。僧侣群聚的寺院。释氏要览·躁静:“禪门,别号丛林。” 唐 孙逖 《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繫马清溪树,禪门春气浓。”参见“ 丛林 ”。
《高级汉语词典》:丛林
丛生的林木
分類:丛林
《國語辭典》:丛林(叢林)  拼音:cóng lín
1.丛密的树林。如:「越战期间,越共善用丛林战术,使得美军伤亡惨重。」
2.佛教用语:(1)比喻生死轮回。《长阿含经》卷五:「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丛林苦。」(2)寺院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又升了一个数丈的高坡,坡侧隐隐见有个丛林。」
《国语辞典》:禅门五宗(禅门五宗)  拼音:chán mén wǔ zōng
中国禅宗在慧能之后,形成的五支派。即临济、沩仰、云门、法眼、曹洞五宗派。
《國語辭典》:禅关(禪關)  拼音:chán guān
佛教用语:(1)禅师启发弟子开悟所提的问题,弟子通过这项考验就是开悟,所以修禅者将之视为迷悟的门关。《西游记》第八回:「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2)禅宗道场。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方入于禅关,睹天宫峥嵘,闻钟声琐屑。」《红楼梦》第八七回:「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
《漢語大詞典》:禅师窟(禪師窟)
禅门;僧人聚集习禅之所。宋书·夷蛮传·婆黎国:“时 鬭场寺 多禪僧,京师为之语曰:‘ 鬭场 禪师窟, 东安 谈义林。’”
《漢語大詞典》:狐禅(狐禪)
禅门指妄称开悟、流入邪僻者。后亦泛指异端邪说。 清 陈守诒 《〈香祖楼〉后序》:“説理者落於腐障,掩耳思逃;醒世者堕入狐禪,游谈惹厌。”参见“ 野狐禪 ”。
《國語辭典》:野狐禅(野狐禪)  拼音:yě hú chán
佛教用语。指错解的佛法。由错解佛法将堕「野狐身」的典故演变而来,见《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宋。苏轼〈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诗:「何似东坡铁柱杖,一时惊起野狐禅。」后泛指胡说八道,邪道异端。《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漢語大詞典》:禅源(禪源)
禅门的根本道理。 唐 宗密 《〈禅源诸诠集〉都序》:“《禪源诸詮集》者,写録诸家所述詮表禪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貽后代,故都题此名也。禪是 天竺 之语,具云禪那, 中华 翻为思维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國語辭典》:点金成铁(點金成鐵)  拼音:diǎn jīn chéng tiě
把黄金点化成铁。比喻把佳妙的文词,改成拙劣的文句。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又有点金成铁者,少陵有句云:『昨夜月同行。』陈无己则云:『勤勤有月与同归。』」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旧本说白,止作三分,优人登场,自增七分,俗态恶谑,往往点金成铁,为文笔之累。」
次第禅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之异名。
禅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定之法门也。止观九曰:「禅门无量。且约十门:一,根本四禅。二,十六特胜。三,通明。四,九想。五,八背舍。六,大不净。七,慈心。八,因缘。九,念佛。十,神通。」依俱舍成实,则此十禅但缘事而不缘谛理,故总为有漏,天台依大乘之教理,以为十六特胜以下之事禅,亦通于无漏禅。【又】禅定之法门。三学中之定学,六波罗蜜中之禅波罗蜜也。心定于一而除妄念之法也。【又】达磨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證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辅行一曰:「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又】在家而剃发入道者,谓之禅门。离世染,入佛法禅定门之义也。非谓禅宗之人。某禅门,某禅定,某禅定门等,依人之高下,称呼分具略耳。
【佛学常见辞汇】
1。禅定的法门,如三学中之定学与六波罗蜜中之禅波罗蜜是。2。禅宗的通称。
禅门五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皆六祖之后。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也。法眼流入高丽,沩仰至石晋时已亡。今惟云门曹洞临济存。而临济尤盛。
【佛学常见辞汇】
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以上五宗皆成于六祖之后。
禅门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宗所传之戒法也。
禅门口决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决。一卷,说数息观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