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混齐(混齊)
混同;统一。后汉书·皇甫嵩传:“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十月至 黎阳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谓为将军心合意同,混齐一体,必当并威偶势,御寇寧家。”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混齐六合,大功也。” 宋 曾巩 《进太祖皇帝总序》:“四海之内,混齐为一。”
分類:混同统一
《國語辭典》:不一  拼音:bù yī
1.不相同、不一致。如:「这件事该怎么做,大夥意见不一。」《后汉书。卷三○下。郎顗襄楷列传。郎顗》:「夫龙形状不一,小大无常,故《周易》况之大人,帝王以为符瑞。」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讔》:「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
2.不一一。书信末用语,表示不一一详述。明。归有光〈与宣仲济书〉:「人去草草,明当奉晤,不一。」《西游记》第二九回:「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思念。草草欠恭,面听不一。逆女百花羞再顿首顿首。」
《國語辭典》:同一  拼音:tóng yī
相同、同样。如:「这两个案子是由同一个人处理的。」北魏。张渊〈观象赋〉:「三极虽殊,妙本同一。」
《國語辭典》:真人  拼音:zhēn rén
1.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道士。《庄子。天下》:「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金瓶梅》第一二回:「有一孙真人,摆著筵席请人,却教座下老虎去请。」
2.奉天命降生人世的真命天子。唐。杜光庭《虬髯客传》:「尝识一人,愚谓之真人也;其馀,将帅而已。」《三国演义》第三一回:「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
3.史前时代的人类,由体质特徵介于人形猿和现代人之间的猿人,进化至形态接近现代人的人类,称为「真人」。以在中国发现的「山顶洞人」和法国发现的「克人」最著名。
《國語辭典》:离合(離合)  拼音:lí hé
分离与会合。《三国志。卷六○。吴书。周鲂传》:「进有离合去就之宜,退有诬罔枉死之咎。」
《漢語大詞典》:秦人
秦 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 中国 人为“秦人”。直至 汉 晋 ,仍沿用此称。史记·大宛列传:“闻 宛 城中新得 秦 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汉书·匈奴传上:“穿井筑城,治楼以藏穀,与 秦 人守之。” 颜师古 注:“ 秦 时有人亡入 匈奴 者,今其子孙尚号 秦 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 马永卿 引《西域传》言:‘ 秦 人,我匄若马。’註:‘谓中国人为 秦 人。’”
《國語辭典》:王业(王業)  拼音:wáng yè
帝王的基业。《文选。班固。东都赋》:「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三国蜀。诸葛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漢語大詞典》:端平
(1).公正允当。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决狱讼,必端平。” 郑玄 注:“端,犹正也。” 孙希旦 集解:“端,谓明於曲直之辨而无所枉;平,谓得乎轻重之宜而无所颇。”南齐书·张岱传:“我为政端平,待物以礼,悔吝之事,无由而及。”
(2).整理统一。 秦 李斯 《琅琊台刻石》:“端平法度,万国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國語辭典》:大同  拼音:dà tóng
1.最和平安乐的盛世。如:「世界大同」。
2.天地万物与人合而为一。《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3.大致相同。《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大宛国传》:「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
4.南朝梁武帝的年号(西元535~546)。
5.县名。在山西省内外长城之间,是平绥铁路的中心,产煤。旧为大同府治。
《國語辭典》:风骨(風骨)  拼音:fēng gǔ
1.坚强不屈的性格。《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唐。高适〈答侯少府〉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2.风格与精神。《魏书。卷八二。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漢語大詞典》:臣一
臣服而统一。 宋 欧阳修 《〈释祕演诗集〉序》:“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
《國語辭典》:混一  拼音:hùn yī
统合为一。《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安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元。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天下虽未混一,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國語辭典》:正统(正統)  拼音:zhèng tǒng
1.君主时代,嫡系相承的系统。宋。陆游 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诗:「呜呼大厦倾,孰可任梁栋,愿公力起之,千载传正统。」
2.学术、政治、宗教等从创建以来一脉相传的嫡派。
3.明英宗年号(西元1436~1449)。
《漢語大詞典》:一法
(1).统一的法令。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观其盛者也。”
(2).指专一地行法。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3).越发;更加。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这个姑夫老人家,一法老的糊突了。”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折:“那妇人老也小,止不过十七八岁,一法生得絶样的。”
(4).一种方法。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又一法,思其髮散以被身,一髮端,輒有一大星缀之。”《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右手开鍼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鍼空也” 张隐庵 集注引 张兆璜 曰:“开闔者,三阳之气发于下焦。营卫者,中焦水穀之所生也。用鍼取气,在于营卫,而此篇独论气出下焦,血出中焦,候下焦所生之气,出入开闔,以行补写之法,又一法也。”
(5).佛教用语,犹言一事一物。《华严经》卷十三:“惟以一法得出离。”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一法开无量之门,一音警无边之众。” 宋 范成大 《题记事册》诗:“八万四千空色界,不离一法认毘卢。”
《漢語大詞典》:汉人(漢人)
(1).汉族人。汉书·匈奴传下:“近 西羌 保塞,与 汉 人交通。” 唐 司空图 《河湟有感》诗:“ 汉 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駡 汉 人。”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如果 汉 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
(2). 元 统一 中国 后,称 契丹 、 高丽 、 女真 等族人和在 金 人统治下北 中国 的汉族人为 汉人 。元史·世祖纪三:“詔以 安童 为长, 史天泽 次之,其餘 蒙古 、 汉 人参用,无令员数过多。”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3). 汉 代人。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 汉 人最重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