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冻毙(冻毙)  拼音:dòng bì
因受寒而导致死亡。如:「在寒流侵袭期间,总会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冻毙在路边。」《清史稿。卷四○。灾异志一》:「澄海大雨雪,牛马冻毙。」
《漢語大詞典》:榜杀(榜殺)
鞭笞致死。新唐书·魏元忠传:“ 武三思 用事, 京兆 韦月将 、 渤海 高軫 上书言其恶,帝榜杀之,后莫敢言。”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元年:“﹝ 史思明 ﹞遂榜杀 承恩 父子,连坐死者二百餘人。”
分類:鞭笞致死
《漢語大詞典》:戏杀(戲殺)
谓相戏误伤而致死。 唐 代法律规定戏杀罪轻于斗杀, 明 清 皆以斗杀论,至 光绪 末年又减轻论处。《唐律·斗讼》:“诸戏杀伤人者,减鬭杀伤二等。” 长孙无忌 疏议:“戏杀伤人者,谓以力共戏鬭,因而杀伤人。”清史稿·刑法志二:“﹝ 光绪 ﹞三十二年,法律馆奏准将戏杀、误杀、擅杀虚拟死罪各案,分别减为徒、流。自此而死刑亦多轻减矣。”
《国语辞典》:吓死(吓死)  拼音:xià sǐ
惊吓致死。《红楼梦》第六九回:「他老子吓死在店房,在那里验尸掩埋。」
《國語辭典》:逼杀(逼殺)  拼音:bī shā
逼迫而杀人。如:「黑道人马逼杀而至,他只好向警方自首。」
分類:迫害致死
《漢語大詞典》:抽胁(抽脅)
古代酷刑之一。抽去其肋骨致死。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太仓女:“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詔曰:‘……其除肉刑。’自是之后,凿颠者髡,抽胁者笞,刖足者钳。 淳于公 遂得免焉。”汉书·刑法志:“陵夷至於 战国 , 韩 任 申子 , 秦 用 商鞅 ,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鑊亨之刑。”
《國語辭典》:伤单(傷單)  拼音:shāng dān
1.检验受伤状况的诊断證明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取了伤单,回到县中,将一干人犯口词取了,问成于大郊死罪。」
2.受伤者的名单。如:「请详列伤单及死亡名单,以便确实了解我军在这次战役中的伤亡情况。」
《漢語大詞典》:燔刑
烧人致死的残酷刑罚。 郭沫若 《文艺论集·惠施的性格与思想》:“便在 欧 西中世纪,已经有多少思想革命家死于惨酷的燔刑了。”
《国语辞典》:白僵蚕(白僵蚕)  拼音:bái jiāng cán
一种中药。因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蚕体。中医用于袪风、化痰。
《国语辞典》:过劳死(过劳死)  拼音:guò láo sǐ
因长期工作压力所造成的职业性致死。如:「上班族为避免引发过劳死,应适时放松心情,调适生活。」
《国语辞典》:白砒  拼音:bái pī
砒的化合物,性毒,食之能致死。也称为「砒霜」。
《国语辞典》:红砒(红砒)  拼音:hóng pī
砒的化合物。性毒,食之能致死。也称为「砒霜」。
《国语辞典》:不起之病  拼音:bù qǐ zhī bìng
不易康复甚或导致死亡的疾病。《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及到嘉兴,蘧太守已是病得重了,看来是个不起之病。」
《国语辞典》:捕蛇去齿(捕蛇去齿)  拼音:bǔ shé qù chǐ
蛇齿咬人会致死,捕得蛇后拔去其齿。比喻澈底除去祸患。如:「捕蛇去齿,切莫姑息,否则难免夜长梦多。」
分类:致死
《漢語大詞典》:人命官司
指有关杀人或因故使人致死的事件的诉讼。红楼梦第四回:“﹝ 贾雨村 ﹞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 老李 ﹞:这银子我是吃定啦……今天不成不散,(恶狠狠地)豁着吃人命官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