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辩论(辯論)  拼音:biàn lùn
辩驳议论,争论是非。《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老残游记》第八回:「东造便将看老残身上著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
《国语辞典》:言词辩论(言词辩论)  拼音:yán cí biàn lùn
刑事诉讼中最紧要的程序。广义指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在法院所定期日所进行的一切行为之总称。狭义则专指当事人在言词辩论期日所进行的行为而言。
《国语辞典》:辩论会(辩论会)  拼音:biàn lùn huì
正反两方对同一主题各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对方的缺点互相驳斥,并力图说服对方以赢得胜利的有组织、有秩序的讨论会,称为「辩论会」。如:「学校近日将要举行辩论会。」
《国语辞典》:辩论术(辩论术)  拼音:biàn lùn shù
以辩给的口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博得听众肯定,达成说服目的的技术,称为「辩论术」。如:「苏格拉底的问答式诱导说服法,至今还是很高明的一种辩论术。」
《分类字锦》:辩论应机(辩论应机)
江表传诸葛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分类:言论
《國語辭典》:鹅湖(鵝湖)  拼音:é hú
山名。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北,宋儒朱熹、陆九渊,曾会于此,辩论所学多不合。后人于此建书院。
《漢語大詞典》:对论(對論)
互相议论;辩论。旧唐书·刘宽夫传:“少列 陈岵 进《注维摩经》,得 濠州 刺史。 宽夫 与同列,因对论之,言 岵 因供奉僧进经以图郡牧。”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 慧能 ﹞寓止廊廡间,暮夜风颺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旛动,一云风动,往復酬答,未曾契理。”
分類:议论辩论
《漢語大詞典》:说论(説論)
(1).学说。 汉 冯衍 《显志赋》:“燔 商鞅 之法术兮,烧 韩非 之説论。”
(2).辩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明明与他説论,看这话是该説的不该説的!”
分類:学说辩论
《國語辭典》:对嘴(對嘴)  拼音:duì zuǐ
1.当面对證。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你只想马大浑家做永远妻。送的我有去无归,既不唦你两个赶到中途有何意,咱与你对嘴,对嘴。」也作「对口词」。
2.演唱歌曲或戏剧时直接由录音代为播放,表演者本身只以口形来配合,称为「对嘴」。
分類:辩论
《國語辭典》:能言  拼音:néng yán
1.能开口说话。《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2.善于辞令。晋。陆机〈文赋〉:「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
《國語辭典》:讨论(討論)  拼音:tǎo lùn
探讨研究、寻求结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甄别其义,各人讨论之域;类聚有贯,故不曲述。」《红楼梦》第七回:「读书一事,也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
《國語辭典》:同异(同異)  拼音:tóng yì
1.同与不同。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2.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著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國語辭典》:一说(一說)  拼音:yī shuō
1.一次谈话。《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之五》:「片言而求三辅,一说而定五州。」《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也作「一说儿」。
2.一种说法。如:「有此一说。」
《漢語大詞典》:论天(論天)
(1).讨论天象。梁书·儒林传·崔灵恩:“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於浑,论浑不合於盖。”
(2).相传 孔子 东游,见两小儿辩论。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双方各持其理,连 孔子 也不能决断。事见列子·汤问。后遂用为典故,以“论天”形容儿童聪敏。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國語辭典》:辩才(辯才)  拼音:biàn cái
1.善于辩论的才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
2.辨析佛法奥义的才能。《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于诸三昧,具足清净,辩才如海,广大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