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野竹
唐 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一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唐 孟郊 悼亡 朝云暮雨成古墟,萧萧野竹风吹亚。
唐 李贺 感讽五首 其五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唐 李贺 自昌谷到洛后门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 野竹连荒草,平陂接断崖。
唐 杜牧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一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唐 孟郊 悼亡 朝云暮雨成古墟,萧萧野竹风吹亚。
唐 李贺 感讽五首 其五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唐 李贺 自昌谷到洛后门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 野竹连荒草,平陂接断崖。
唐 杜牧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漢語大詞典》:清野
(1).作战时,暂时转移周围的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附近的房屋、树木等,使敌人无所获取。《后汉书·鲜卑传》:“ 元初 二年秋, 辽东 鲜卑 围 无虑县 ,州郡合兵固保清野, 鲜卑 无所得。” 李贤 注:“清野谓收敛积聚,不令寇得之也。” 唐 陈子昂 《答韩使同在边》诗:“连兵屯北地,清野备 东胡 。” 宋 范仲淹 《论西事札子》:“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七章第一节:“在反对敌人的工作中,地方戒严和可能程度的坚壁清野两事是重要的。前者为了镇压 汉 奸,并使敌人得不到消息;后者为了协助作战(坚壁),并使敌人得不到粮食(清野)。”
(2).犹清跸或清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日惟辛卯,特有事於南郊,甸师清野,封人壝宫。”
(3).清旷的原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获水》:“其楼之侧,襟 汳 带 泗 ,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空濶土地,最宜种蔬。今蛙圃绵亘,桔橰相闻,若田家清野之象。”
(2).犹清跸或清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日惟辛卯,特有事於南郊,甸师清野,封人壝宫。”
(3).清旷的原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获水》:“其楼之侧,襟 汳 带 泗 ,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空濶土地,最宜种蔬。今蛙圃绵亘,桔橰相闻,若田家清野之象。”
《漢語大詞典》:野堂
村居之堂屋。 唐 杜甫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江村野堂争入眼,垂鞭嚲鞚凌紫陌。” 宋 陆游 《野堂》诗:“野堂萧颯雪侵冠,歷尽人间行路难。” 宋 张孝祥 《鹊桥仙·戏赠吴伯承侍儿》词:“野堂从此不萧疏,问何日、尊前唤客。”
《國語辭典》:野心 拼音:yě xīn
1.山野中野兽之心。比喻凶暴、放纵难以驯服的心性。《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西游记》第四三回:「这妖精已是降了,却只是野心不定,等我教他一步一拜,只拜到落伽山,方才收法。」后多指对名利、权势的非分用心。《淮南子。主术》:「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与利器。」《孽海花》第二八回:「你想他们各具天才,各怀野心,几亩祖传下来的薄田,那个放在眼里?」
2.乐好乡野,幽閒隐逸的想法。《宋书。卷七五。列传。王僧达》:「闇性寡任,野心素积。」唐。白居易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诗:「野心惟怕闹,家口莫愁饥。」
2.乐好乡野,幽閒隐逸的想法。《宋书。卷七五。列传。王僧达》:「闇性寡任,野心素积。」唐。白居易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诗:「野心惟怕闹,家口莫愁饥。」
《漢語大詞典》:野艇
《漢語大詞典》:野鹜(野鶩)
(1).野鸭。 清 彭孙遹 《豫章城下送春有怀故园兄弟》诗:“野鶩孤飞烟里没,江帆相背雨中开。”
(2).喻指外姓人家的书法技艺。 宋 苏轼 《跋〈庾征西帖〉》:“ 庾征西 初不服 逸少 ,有家鸡野鶩之论,后乃叹其为 伯英 ( 东汉 张芝 字)再生。” 宋 苏轼 《书刘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绝句》:“家鸡野鶩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奩。”
(3).喻非正式的匹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避女色而就孌童,捨家鸡而寻野鶩,是皆情理之至悖,而举世习而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只缘两小无猜,遂野鶩如家鸡之恋;为因一言有漏,致得 陇 兴望 蜀 之心。”
(2).喻指外姓人家的书法技艺。 宋 苏轼 《跋〈庾征西帖〉》:“ 庾征西 初不服 逸少 ,有家鸡野鶩之论,后乃叹其为 伯英 ( 东汉 张芝 字)再生。” 宋 苏轼 《书刘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绝句》:“家鸡野鶩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奩。”
(3).喻非正式的匹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避女色而就孌童,捨家鸡而寻野鶩,是皆情理之至悖,而举世习而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只缘两小无猜,遂野鶩如家鸡之恋;为因一言有漏,致得 陇 兴望 蜀 之心。”